晚上八点多,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回家哭肿了眼睛,饭也没吃就去睡觉了。其实在班里我发现了他的异样,哄了半天也没问出个缘由,和父母沟通才得知是因为他认为我给他调座位是因为打算放弃他了,好像自己被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老师都抛弃了,我成了压垮他精神支柱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我根本没这层意思,把他调到我旁边的初衷,是为了监督他好好学习,上课避免说话影响听课,但他的误解也让我感受到自己在他心里的份量,同时内疚于没有做好解释工作,让“幼稚”的大高个痛苦了一天。
在交谈中,虽然得到了诸多肯定,但心里更多的是后怕——对教育关系对比的后怕和对沟通不顺畅的后怕,我开始惧怕中途接任班级,我心里暗暗发誓,绝不做空降老师;但也很庆幸,家长选择了与老师互通有无帮助孩子而非埋怨。当然,这一切都源于第一印象和对家校矛盾处理的方式方法。家长总是在孩子的口中了解老师,如何利用好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需要极高的教育智慧。在处理矛盾时一定要先解决自身情绪,如果一味地带着异样眼光看待学生,这种情绪一定会有意无意地暴露在家长面前,激化家校矛盾。
真切感受——教育即关系,真诚是杀手锏。
记录今日份收获:从很欣赏的家长那里讨来一本育儿书——林青贤《唤醒内在天才的秘密》,互相学习,尽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