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439.打架的艺术
团团

439.2023年4月14日,周五,天气晴。

今日绘本故事:打架的艺术。

今天发现一本有趣的绘本,打架的艺术。这是一本有争议的绘本!乍听起来有点搞笑,打架还有艺术?打架艺术在哪里?会不会教坏孩子?带着疑问我们翻开了这本书,看过本尊之后,想说:质疑声来源于教育理念的差异。其实《打架的艺术》这本书,还是很适合小朋友来看一看的,作者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科普视角,引导孩子重新审视“打架”这个活动,重新定义了孩子们的“打架观”。全书没有说教成分,但充满了理性认识打架的“好”和“坏”,孩子是笑着看完的。

图像

以下摘自蓁蓁心理抚养

一、《打架的艺术》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它的争议在哪里

对于《打架的艺术》的负面评价,来源于台海网官方账号,具体就是说这本书有整页持枪军人及坦克车等重型武器绘图,涉嫌恶意引导。

但《打架的艺术》这本书在豆瓣评分9.2,当当好评率99.9%,可见,还是有很多父母认可这本书的。那么,这本书里究竟有哪些内容引发了争议呢?

1、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直面“打架”问题

《打架的艺术》直接在孩子面前谈论打架这个问题,有家长认为,这是在提倡打架。书中还谈及了打架的历史渊源,提到:从古到今,人们在打架这件事上,却一点没变。这让家长们畏之如虎,觉得这就是在大肆宣扬打架。

2、有战争场面,引起成人不安

书中有绘制“战争场面”,有部队、有飞机大炮,这让家长们感到十分不安,台海网表示:重型武器的绘制,涉嫌引导孩子“打巨人”,严重的会演变为校园欺凌。

3、全文以正向视角看待“打架”,没有任何批评教育内容

《打架的艺术》的作者以全新“科普视角”解读“打架”,详细论述了“打架”的历史起源、打架的用处、打架的原因、打架的类型、成人的打架、女生会不会打架、打架的规则、打架的结果和意义等等。

但唯独没有一句“不可以打架”这样的话语,这种非正面批评教育的模式,可能会引起家长的担心,怕孩子认识不到打架的害处,怕孩子会因此更加乐于去打架。

综上所述,这确实是一本容易引起争议的书,既然它是想要针对“打架”这个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打架的各种害处”呢?其实《打架的艺术》之所以会被批为“黑心童书”,这是陈旧的教育理念在作祟。

二、为什么《打架的艺术》会被批为“黑心童书”

《打架的艺术》之所以会引发争议,甚至被评为“黑心童书”,这是因为我们没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书作者大卫·卡利(David Cali),是意大利著名童书作家,目前为止,他已经在25个国家出版了90多部作品,荣获了无数奖项,包括IBBY国际青少年文学奖、德国白乌鸦奖、法国公民文学奖等,他的作品常常充满趣味且富有哲理。

大卫·卡利就像是在儿童世界走失的成人一样,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内心。在《打架的艺术》中,他打破了成人对于“打架”的负面标签,利用“科普式”的写作手法,让成人看到:在儿童眼中“打架”其实是件这么好玩的事。

而作为读者,我们为什么会有丝丝隐忧,总怕这本书会带坏了孩子呢?这是我们陈旧的“说教式”教育理念在作祟。

说教式教学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在说教式教学中,老师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该相信的,什么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该考虑的。而学生的任务仅仅在于记住老师所说的,并在要求时重复老师所说的话。

说教式教学,可能正是我们本身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因此这种模式也就深深地雕刻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本直接面对“打架”问题,不遮掩、不说教,还把这个“坏行为”讲解得头头是道的绘本时,我们从心里就有点虚,总觉得:这样真的好么?这不是把我家孩子教坏了么?

其实,打架这个事件是一定会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即使是再老实的孩子,也不可避免会在学校打一架,即使是女生也不能保证童年一直不打架。所以,想要不在孩子面前提及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而事实上,面对孩子打架,很多家长都没有什么好办法。该说的也都说了,该打也打了,但孩子还是在学校频频惹祸,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这也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说教式教育理念早已过时,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做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素质教育中就包括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说:要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只有他们自己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时,教师才要去开导和启发他们。

在对孩子进行“打架”教育的时候,也要遵循“启发式教学”这一教育原则。也就是说,必须以孩子为主体,要认识到:只有孩子自己愿意改变,才能真正化解打架困扰。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制止,是不能收到好效果的,相反,一味地压制,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谁说男孩不好养》一书中提到: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如果不让孩子打打架、发发飙,往往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因为普天下的男孩有个特点,就是只要不是自己经历过的,靠身体记住的,就不能理解那种行为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们不必害怕与孩子谈论打架,也没必要“闻架色变”,谁小时候还没打过架呢?孩子们恰恰是通过自己经历过的“打架”,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像大卫·卡利在《打架的艺术》中所做的一样,大大方方地跟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共读这本书。

对于从来没打过架的老实孩子来讲,这本书能够刷新他们的“打架观”,让他们没那么胆小,也没有那么害怕打架这件事。这个认知可以成功地让孩子脱离“被害者”角色,重建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经常惹祸的“打架”老手,这本书也能刷新他们的“打架观”,淡化对于打架的严厉批判,可以弱化孩子的抵抗心理和逆反心理。本书轻松幽默地告知孩子:打架是一种艺术,需要恰到好处。并用科普的形式,教育孩子:如何才能成为打架艺术家。

《打架的艺术》将教育隐藏在诙谐幽默的科普故事中,可谓高级启发式教育绘本。正是因为它的教育了无痕迹,这才让它成为招黑体质,引发争议。其实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传递了正向的“打架观”。

三、《打架的艺术》究竟传递给孩子哪些正向的“打架观”

《打架的艺术》一书的插画是十分讲究的,本书的插画师塞尔日·布洛克(Serge Bloch),是法国著名童书和报刊画家、插画家,欧洲幽默图画协会会员。他在本书中使用了儿童涂鸦风格,将“打架”这个主题,很艺术地呈现出来。

故事开篇,就是一幅关于打架的混战图,配文:下课啦,今天的下课时间和每天一样……打架啰!

绘者对这个打架的场景,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他并没有真实地刻画打架时暴力和血腥的场景,而是只绘制了头、胳膊、腿等零散部件,配以爆炸式的背景,渲染了孩子们打成一锅粥的既视感。

这样的设计即避免了给孩子带来心理不适,也充分地表达了配文的意思,可见绘者的用心。

开篇第一页就告诉孩子:打架是每天下课时间的常备项目。用这种夸张搞笑的写作手法,作者成功化解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敲开了孩子们的心门。在成功被孩子们接纳之后,作者开始了对于“打架观”的科普教育。

1、打架是一种消遣

首先,作者以科普的口吻,为小读者解释了“打架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打架的好处多多,尤其对身体好极了,它可以:活动手臂的关节、伸展腿上的肌肉、加速血液循环、充饱肺部氧气、测试胃的承受度,以及裤子的松紧度。痛痛快快打一场架,相当于做了一次全身锻炼。

这样的言论,看起来是在鼓吹打架的好处,煽动孩子们去打架,但实际上却是在默默地改写孩子们的“打架观”。孩子们心目中,打架可能是为了反抗、为了争夺、为了取胜,但作者说:打架是为了锻炼。哈哈,多么好笑,原来打架也有好处,这平衡了对于打架一面倒的负面评价,中和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作者分析了打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或者只是为了好玩,或者是为了一支四色笔。同时,作者站在小朋友的角度提醒成人,不要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谁起的头?你们为什么打架?这类问题通常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小朋友自己有时也不知道是怎么打起来的。

打架其实就是一场不知从何而起的游戏,打得兴高采烈时,谁又知道是为什么呢?对于原因的探讨,不但为成人答疑解惑,也认同了小朋友的心理感受,让他们有种被理解的感觉。

再次,作者对于打架的结果进行了探讨:大多数时候,打架什么都得不到,有时候你仔细看着你打架赢来的东西,比如一支四色笔,你会觉得它也没什么价值,有时你还不得不把它还给它的上一任主人。

作者这是在引导小读者进行思考:尽管我们对于打架乐此不疲,但其实打架却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当然,除了争抢到的东西,打架还有可能留给我们一些伤疤或红肿,这将成为我们的谈资。但在与朋友炫耀你的辉煌战绩时,注意别太夸张,不然朋友是不会相信的。

经过一番科普和探讨,小读者们会发现,其实打架并不是十恶不赦,但也没有多么高的价值。通过打架不并能获得什么,在儿童世界里,打架就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家长不用太紧张,孩子也不用被骂得很惨,更不用为了逆反家长,就特意地去打架。这方面的精神压力缓解了,孩子们在打架时也就不用太较真,输赢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不用为了赢太拼命。

2、打架是一种传承

说到这里,肯定有家长坐不住了:孩子在学校总惹祸,难道都是“没什么大不了”?或者:孩子在学校总受欺负,这还鼓吹打架不必太紧张?还有没有人管了?您别着急,后面还有两条“打架观”,补全所有打架观之后,才能正确认识“打架”。

第二条“打架是一种传承”,延续了第一条的减压作用,让家长明白:打架是没办法百分百避免的;也让孩子明白:打架自古有之,大人有时也有打架的冲动,所以小孩子打架并没有那么另类。

《打架的艺术》:自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世上就有了打架。“这是我的长毛象!”“不,是我的。”第一场各说各话的打架,发生在公元前一百万年。

可见,打架这个事物是有传承的,自古有之,不是说禁止就能禁止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和著名生态学家洛伦兹都认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如果一味地压制这种本能,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反而遇事更容易诉诸武力。我们能做的是淡化和归正,淡化就是不一次次地说教;归正,就是要重构孩子的“打架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也在发生着悄然无声的变化,但在打架这件事上却从来都没有变过。现在,孩子们仍然会因一言不合就打起来,而成人就完全保持理智么?当然不是。

在成人的世界,有一些用来发泄打架欲望的游戏:比如相扑、拳击。作者在这里特别说明,打架在成人世界演变成了一种娱乐大家的运动。

紧接着就是最受争议的“战争画面”,作者用儿童简笔画的笔法,绘制了坦克、大炮、军队、战斗机,但这些都是卡通版的,像孩子们的涂鸦,并没有任何血腥场面。同时配合文字阐述:在成人世界,对抗型的体育运动是一种娱乐,但战争却完全不是开玩笑的。侧面强调战争的严肃性,提示孩子们:不要因为目睹战争场面,就想要去模仿。

同时重塑孩子们的“打架观”:真正的打架是一场游戏,但如果是为了仇恨打起来,那就完全不是游戏了。无论是成人世界或是孩童之间,为了仇恨打架都不是打架的艺术。

作者在此引导小读者们进行思考:怎样打架,才符合打架的艺术?如果是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情或纠纷,请不要用打架来解决,打架仅仅是一种艺术性消遣,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心里有仇恨或委屈,可以选用其他方式来解决,比如直接沟通、请求成人帮助等。

《打架的艺术》用科普的视角,看似向儿童普及了“打架”的历史传承,实则在潜移默化地修正孩子们对于“打架”的认识,让孩子们认识到:不用打架来化解仇恨,这才是打架的艺术。

3、打架是一种艺术

通过前面对于“打架观”的修正,作者将打架提升到了艺术范畴,既然是艺术就需要讲究一个“美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打架有美感,成为一项艺术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对称才是美

大块头对小个子?三个欺负一个?这是不对等的,中国美学讲究“对称美”,所以这种打架不够艺术。大家喜欢的打架是:个头相当、体重相等、人数相同,这样才是打架的艺术。

这里作者给打架做了各种“对称”的限定,最大限度降低了打架的伤害性。如果孩子是匹脱缰的野马,家长老师都对他的打架行为没有办法,此时,至少要求孩子保持打架的艺术吧。如此,对于滥打来讲,也是一种文明和进步。

魔法暂停键

打架如果一直停不下来可不好,那么打架的艺术就是:当听到这些魔法句子时,马上停止。比如:妈妈喊吃饭,老师来了,有小朋友眼睛进沙子了,有小朋友重要的东西掉了等等。

这里作者将打架设计成一种可以随时暂停的艺术,而且暂停的条件都非常初级。不会等到有小朋友受伤了才停止,而是只要有小朋友提出异议,比如“大喊自己眼睛进沙子了”这类要求时,一起做打架游戏的同伴就要停下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打架的艺术》的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界定,让小读者明确:如何才能艺术地打一场。只要孩子们将打架的艺术进行到底,他们就会发现:有时候不打不成交,小伙伴之间的友谊,恰恰是他们遵守艺术规范的最好回报。

打架是一种艺术,这是本书要传递给孩子们的终极“打架观”。拥有这种打架观的孩子,能从“打架”中学到“公平”和“适合而止”,同时他们还能因为从事这项艺术,而提升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在成人后,对他们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处理同事关系和事业竞争时都能更加游刃有余。

结语

《谁说男孩不好养》一书中提到:有了类似于打打架、发发飙这些切身经历,小男孩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具有丰富灵活性,同时回避危险,能力又很强的男人。

当然,这并非是说要鼓励孩子去打架,而是要首先帮孩子把“打架”这个有些本能,有些历史传承,又有些娱乐性质的活动,归正到一个艺术范围内,让孩子先学习“打架的艺术”。

《打架的艺术》就是这样一本入门级科普绘本,这样的一本书不能代替所有关于打架的教育,但却给“小霸王”和“受气包”找到了一个达成共识的契机。通过阅读,小读者们可以各取所需,进行双向调节。

这样一本好书,被评为“黑心童书”实在是有些冤枉,虽然作者没有正面说教,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们带入了打架的艺术世界,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非攻击性的打架氛围,让每一位翻开绘本的小朋友,都能会心一笑。

《老子》有云:圣人……行不言之教。很难想象,老子的哲学观竟被一位意大利童书作家,在《打架的艺术》中应用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享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006942
推荐日记
《挖野菜》
《亲子日记第850篇》
《与优秀家人同行》
《亲子日记21天》
《第三十三篇》
《2023年4月16日 星期天 第38篇》
《日记 4月16日 晴》
《【学做优秀家长 培育优秀孩子】第2篇》
《海边半日游(2023.4.15)》
《2023年4月16日星期日天气晴》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随记》
《第388篇 散步》
《不好的习惯要改变(第32篇)23.4.12 星期三 阴天有雨》
《周六》
《打篮球》
《随手记(第一百九十九篇)》
《2023.4.16周日晴 减少命令式教育》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2023/4/16星期日晴亲子日记第541篇》
《写给双宝胎女儿的一封信》
《改变》
《 四月16号 周日 天气 晴》
《2023年4月9日 第25篇》
《愉快的一天》
《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天气雷阵雨》
《努力就会有收获》
《用零钱买水果给爷爷奶奶》
《孩子的爱》
《亲子日记492天》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