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不会被忽略。这样的课堂尊重学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被引进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大的世界,那是一个能拓展他们个人界限,并扩大他们的共同体归属感的世界。正因为如此,学生常常把伟大的教师描述为能把他们从未听说的东西“讲活了”的人,给他们提供与他者相遇的机会,从而也令学生生龙活虎起来。
赵老师的课堂里,出现了一个水果一杨桃那是因为语文课堂里的一篇课文《画杨桃》,有一个小男孩将杨桃画成了星星的形状,让大家引发了讨论和思考。正如帕尔默先生所说,如果赵老师只是单纯地把这篇课文讲给学生听,学生们能见到的想到的只有一段文字和课本上的图片,而现在他们能想起一颗杨桃,而且,赵老师把杨桃切开之后又拿到课堂上展示了一下,我就拿着五角星的杨桃馋了学生们一圈,让他们的记忆里又多了一颗五角星的水果,学生们一定会记得这个杨桃很久。
李老师的课堂里,有一堆泡泡,和一群吹泡泡的学生。她的语文课是关于泡泡的,而她带领学生吹了一节课的泡泡。那一刻,我觉得不管语文书上描述的泡泡多么美,都不及学生们吹起泡泡时露出的笑脸。,他们以后想起泡泡时,脑中闪现的一定是那些飘浮在空中的七彩斑镧的色彩。
事物本身是伟大的,我们便应该先让学生们去感知,去体验,才会真实的情感,才会在此情感共同体里找到智慧火花。正如我们教数学测量时,得先让学生们用手指测量课桌,用脚步文量操场,才能把测量种子种进学生的心里。
他们学到的知识可能并不精组,但他们会产生对知识最本源的渴望,这便是学习的乐趣
学习应从来都不是课堂里的死记硬背若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生活中的经历必不可少。扫地、擦桌子、玩玩具出门旅游。……生活中能做的每一件事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