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了《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中的后三篇文章,分别是《社会研究的微观小宇宙教学》、《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共同体:多变与障碍》,虽然文章中有部分内容读的不透彻,但读懂得那部分还是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启发。
在这几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开放空间”,认为开放更多的空间给学生与主体之间对话,他们学得更多,也学得更好,他们不只学到了社会科学家所知道的东西,也学会了自己进行社会科学探究。文章中强调有些技术在上课前就需要了,比如构思学习过程,选择教材,设计作业和练习,以及计划时间。如果不做好符合开放空间的准备和决策,课还没开始,空间就消失了。作者致力于把课程设计成这样:“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信息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要留出学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所以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同时,准备学习空间所需要的能力至少跟准备一节精彩的演讲课所需的能力相仿。”开放空间需要一组技术保护,像提问技巧等,需要依赖于一种技术手段来达到这个空间。
文中还指出真正的共同体的富有在于它的过程是非线性的。它的轨道通往四面八方,有时围绕自己兜圈子,有时飞跃向前。在创造力的混乱过程中,教师要知道如何和何时在我们的意见之间拉一条直线,使我们回到探讨问题的轨道中不偏离。当我们愿意放弃自我保护的专业自主,让我们像学生依靠我们那样去依靠我们的学生,我们就会更加走近那个真正的共同体所需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最近的教学中也使我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感受,班级里的孩子已经开始有公平和道德与规则冲突的概念,而且愈发强烈,在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多引导学生,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他们一个开放的空间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