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重于成绩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希望。让孩子高考高分,甚至考满分,很多父母为孩子确定的目标,所以他们也就拼命的创造各种条件,努力让孩子去考满分。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孩子的成长就跟成绩“捆绑”在一起吗?如果是这样,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成长了呢?当然不是。
中国人民大学程方平教授指出: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优势依然主要体现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之中,所谓的好学校、好教师教出的好学生都是“多元智能”分类中“数学逻辑类”智能较强的学生,约占学生的总量的20%,而其他类型的学生,比如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较强的学生在这类教学体系中容易被忽视。
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100分需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这是学习的极限,而这个极限是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的,答案的精确性必然会抹杀孩子们的创造力,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第十名现象”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是指跟踪调查了上千名小学生,结果发现有些考试成绩前几名,老师非常喜欢优等生在高中、大学或参加工作后,
并没有保持这种优势,或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和成就。相反,班里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的学生既有着一想不到的巨大潜力,他们往往后来居上,在高中、大学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在工作岗位上也建树颇丰。
其实,对于孩子的群体来说,高分只是一小部分孩子的专利,而对于大部分不能靠分数取长的孩子来讲,高永远都是次要的,他们无法做到成绩优秀,但可以做到成长优秀,因此,我们说成长才是主要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当然是孩子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如成熟的心智模式、健全的品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感、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终身学习的人生理念、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善于交往的社会能力等。而这些,都是很难在学习成绩中表现出来的。
作为孩子一生的老师,需要明确的是:成长重于成绩。
作为父母,要懂得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重新审视、学习、践行家庭教育理念,特别是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清楚地认识到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人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还有做人的基本准则。
“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培养人,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