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生小Z,个子不高,聪明但不好学,有点腼腆,做事有点拖延,不张狂也不沉闷,属于慢热的那种男生。跟他聊了聊,鼓励他帮他制定目标计划……
记得高一入学后不久,小Z花了20块钱买了个苹果模型机糊弄交上来,让我发现并告知了家长。他的妈妈对他严格批评教育并与我沟通。我能看到他妈妈对他的关爱和重视。家长的通情达理,让老师们觉得有认同感,很欣慰。
回头看到手机箱里近有10步苹果手机,看来家长对孩子有多宠爱甚至溺爱。有的家长帮助孩子跟老师撒谎、孩子过生日还给请假,无论大事儿小事儿,头疼胃疼,感冒发烧,家长发个微信就算请假了。
家长无条件的宠爱孩子,给他更多的物质生活,却不能教他应有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孩子只学会了攀比、享受。每天地上随处可见的垃圾袋,让人不胜其烦!有的时候任凭老师苦口婆心,日复一日的唠叨根本于事无补。想想什么样的良好的方法才能启迪和教育学生?他们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小学生的懵懂,少了些初中生的叛逆,唯独没有高中生该有的样子。我们的学生就是普高淘汰下来的学习差生,但不代表其他方面也不行。最主要的是缺乏引导,家长的和老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往往取酒还独倾,没有家长的配合和理解,甩给学校的教育,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的教育注定不能起效果。协同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造就将来可能的优秀人才。一切又谈何容易?
困惑不已的同时,有一种自责、不甘。不能“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一种职业羞辱。
自己的精神世界需要丰盈,孩子们的世界我有些不懂。老师跟学生之间似乎总有一种无法逾越的鸿沟,立场不同,观念不一样,还有最主要的是一种心里上的不对等?
2023年4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