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星期一,天气晴,亲子日记第371篇
大人常常把此归为孩子“没心没肺”,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记仇”。但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看完特别心酸。
1. 害怕失去,不“敢”生气
孩子不记仇,并非无所谓,被父母大声斥喝时,孩子的内心也是很受伤的。
可是孩子的世界很纯粹,纯粹到大部分的欢乐和难过都来源于父母。
若父母对孩子眉开眼笑,和蔼可亲,他便开心地手舞足蹈;
若父母生气、失望、语气变得恶劣时,他便会害怕、自责,难过。
孩子的世界也很渺小,渺小到小天地里就只有父母,一旦失去就仿佛失去了全世界。
所以,纵然自己受到了伤害,也只能原谅父母所有的坏情绪。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
依恋安全,就是孩子世界中生存的根本。
因此即使父母对他大吼大叫,他也会出于本能想要去靠近父母。
他们害怕失去父母、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害怕自己无枝可依,所以他们除了原谅,别无选择。
每一次投怀送抱,都藏着孩子害怕失去的惶恐和温顺的谅解。
你不妨细心观察一下,这些被吼骂之后的孩子,看似没心没肺,其实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大人的情绪。
生怕一不小心,就再次触碰到了红线,担心被嫌弃、被抛弃,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
温和派:“妈妈,你还生气吗?”、“妈妈,你还爱我吗?”
倔强派:“妈妈,你过来!”、“你抱抱我”。
虽然模样不同,但无一不是在跟你确定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