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为什么会愤怒?我们可能说这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为学生好啊?
但对人好为什么愤怒呢?其实是我们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感到愤怒的是他们似乎挑战了教师的权威。而多数教师——其实是多数人,不仅仅是教师——都不自信,内心很脆弱,禁不起反面的意见。成人之间也这样,面对反对意见,也本能的认为是在否认我这个人。
帕尔默说到的障碍就是自身的认同与完整方面的准备不足,不自信,不悦纳自己,不能自信的跟周围的人与事自如灵活的关联在一起,在变化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灌输成为习惯的老师,不善于倾听的老师,不善于对话的老师,都可能做不好开放的教学。反过来,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加快自身的成长。
有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建立在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基础上,组建共同体的方式就是灵活多样的。
文中的教授,虽然不和学生互动,但他却展示给学生大思想家们的对话,高质量的有深度的对话,这确实是对大学生思想极好的撞击。当然,这对中小学生就不怎么适合,这些学生需要思考和理解的过程长一些,容量要小一点,思考要多一些,这就是西方中小学(不包括高中)学习的知识比我们少的原因,他们更注重思考。
但不管怎样,都要保证师生间的互动,保证学生完整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保证共同体一直围绕着各种伟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