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今天早晨,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方便面。结账的时候,店主问我:“早晨就吃这个呀?”我说:“今天去防火,那边没有吃的。”店主忙指着桌上的香蕉说:“那给你点香蕉带着吃吧!”我赶忙婉拒:“不用了,我带着了,谢谢啊!”店主又在想:“那给你带点啥好呢?”我一边往外走,一边回答:“真不用了,我都带好了。谢谢你了!”回到车上,不禁感慨,真是人间处处有温情啊!
今天,想聊聊叛逆期。这也是一直想写的话题,趁着目前心无杂念,把它完成吧。
我所理解的叛逆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开始形成独立的人格,想要慢慢摆脱父母的“掌控”,不再完全依赖父母,而是选择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对父母的言行不再完全认可,总想以对抗的形式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和存在感。
比如我侄女,奶奶让她去洗澡,她说“我就不去”。我想,她内心的潜台词应该是,凭什么你让我洗,我就得洗?你让我8点洗,我就不能8点半洗?我就不想听你的摆布。
很多家长说,孩子开始叛逆了,太难管了。大概就是我侄女这种情况。你让他往东,他非要往西;你让他写作业,他非要看电视;你让他做什么,他一概不做;你不让他做的事,他非要去尝试一下。
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叛逆期?去网上搜了如下内容:叛逆期一般分为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青春叛逆期三种,2-3岁是婴儿过渡到幼儿的阶段,所以通常被称为宝宝叛逆期;7-9岁是幼儿过渡到儿童的阶段,所以通常被称为儿童叛逆期;12-18岁是儿童过渡到青少年的阶段,通常被称为青春叛逆期。每一个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并且容易出现一些异常的情绪或行为,所以家长需要耐心引导。
看了上面的内容,我们发现,叛逆期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孩子不听话,非要和我们对着干,它只是孩子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过渡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但在这个阶段、这个过程中,有着异常的情绪变化。
了解了这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叛逆期,让孩子平稳地渡过这个阶段。她就不想8点洗澡,非要等到8点半,有很大关系吗?没有,那就让她自己看着办。天气转凉了,让孩子穿秋裤,他就不想穿,非要揍一顿让他穿上吗?也没有必要。今天不穿秋裤,冻得瑟瑟发抖,明天自己就穿上了。时间很晚了,让他睡觉,他还非要拼一会乐高。一定要吼一顿让他带着怒气入睡吗?那有可能气得半个小时都睡不着。而这半小时,说不定他就拼完了,能够美美得睡一个好觉。
儿子曾经问我,你有过叛逆期吗?我说有啊。他问,什么感觉?我说,歇斯底里。
现在回想一下,我的叛逆期相当严重。因为妈妈管的太多,管的太严,脾气又暴躁,只要不立刻马上按照她要求的去做,定然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再加上弟弟的蛮不讲理,妈妈的偏爱,家里经常会有争吵。“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一点都不夸张,甚至连过年都无法避免。有时候,争吵过后气呼呼地去上学,又不好和同学说,能自己郁闷一整天。
高中的某一个周末,表哥带我去网吧玩了一次,开始接触了QQ。从此迷恋上了网聊,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完全不知道网络对面的好友是谁,所以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对方非但不指责,还相当理解。这就有了倾诉的渠道,不至于什么都憋在心里。后来,就向父母撒谎,说下午放学不想回家了,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上完晚自习再回家。父母一听我要学习,很痛快地答应了,还给了零钱吃晚饭。结果,我就背着父母,带着钱偷偷去网吧玩一个小时,玩完了再去上晚自习。
人人都以为我是好学生,但很少有人知道我私底下的行为这么叛逆。现在回想起来,庆幸自己当初还有自控力,否则一旦形成戒不掉的网瘾,或许这辈子也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所以我想,作为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安全平稳地渡过叛逆期,需要给他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成熟、有偏颇不要紧,我们可以摆事实讲道理,站在平等的位置展开一场辩论赛,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孩子想独立想自己做主也可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的理论对不对,从而调整自己的方向。孩子错了也没关系,他还年轻,还有试错的机会。
相反,如果我们强行要求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轨道行走,强力打压他的叛逆,要么就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要么就像我当年一样,在家长不知道的角落做着出格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听说了不少叛逆期的孩子与父母争吵甚至动手的例子。孩子爸爸说,孩子现在跟我们交心不算什么,等到青春期叛逆期,还能这样跟我们交心,那才是我们做父母真正的成功。我说,我们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等到青春期叛逆期,那就少管,甚至不管。底子打好了,到了一定时期就让他自由生长吧。
儿子曾经还问过我,如果我也有叛逆期怎么办?我笑着说,你有的话,我就让着你呗。没有的话,你就让着我哈。他也笑了,说“行”。
以前有位同事向我传授经验说,青春期锐不可当,更年期躲不可藏。但愿我们都能轻松的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