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扭转孩子这种“把学习当成父母的事”的心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1. 改变“发号施令”的态度
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和做作业的过程,需要动脑,是一件费力费心的苦差事。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时,往往很快就消耗光了耐心,开始用命令的态度与孩子进行对话。
“赶紧写,磨叽什么!”
“长脑子是干什么用的,就知道问问问,是你上课还是我上课?”
当家长用类似的语言对孩子说话时,他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有人在命令、控制我。这种情况下,人的大脑首先做出的反应是“拒绝”,而不是“执行”。
所以,每一次我们催促孩子学习时,他的内心都在消极抵抗。这也难怪很多孩子学习时特别被动,根本没当自己的事。
当一个人发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不会取得好的结果。
所以,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尽量把语气由命令改为商讨:
把"别磨叽,赶紧去写作业!”换成“休息一会儿吧,接下来该做什么?”
"先去写数学,写完数学再写语文,省得你脑子又不会转了。”换成:“你想先写什么?”
“别走神,认真点!”换成“要不要挑战一下怎么做才能写得又快又好?”
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并真正按照孩子的回答去做,让孩子由被迫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
只有当孩子被信任、被尊重,并且有一定的决策权时,他的内心才会输出积极主动的能量。
2. 让孩子有参与感
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对于学习和作业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哪怕家长已经急得火烧眉毛了,孩子还是无动于衷。
这是因为,作业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一项任务,自己每天都在被催促,对他来说,只是完成要求的一个工具。
家长可以选择一个充裕的时间段,和孩子共同制定他的学习计划。
科目提分目标也好,作业完成次序也好,对于计划的每一部分,都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认真聆听孩子这样规划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好的想法,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尤其当孩子制定了计划并认真执行时,更要给予夸赞。
制定计划,是整个学习任务的先行阶段,不仅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激发,还能让孩子有参与感。只有这样,他才会认为自己是学习的重要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
3. 让孩子当老师,从输入状态转为输出状态
很多家长习惯于晚上吃完饭,就催促孩子快点写作业。实际上,在写作业之前,可以给孩子安排一段“当老师”的时间。
问问孩子今天学到了哪些内容,认真聆听孩子的讲述。
孩子在当老师的过程中,会把当天学到的内容重新在脑海中过一遍,可以很好地梳理知识点,让写作业的速度更加迅速。
孩子通过“当老师”的过程,也能充分感受收获新知识的乐趣,体验到成就感,最终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这时,他对学习的体验就不再是“填鸭子”一般的枯燥,而是“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