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今天 我们去看了郑板桥纪念馆、潍坊风筝节书画展,博物馆,菜博会,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关注民生 清正廉洁的郑板桥在乾隆年间来潍县也就是今天的潍坊市做县长,虽说潍县是闻名遐迩的富庶之地,郑板桥来得却不是时候。当时这里根本不像人们吹嘘的那样。连续多年海啸水患、旱灾蝗灾、地震频发,加之官府横征暴敛,潍县老百姓苦不堪言。文献记载“斗
粟千钱,饥民载道,饿死者十之五六”,出现了许多老百姓卖儿卖妻,奔东北逃荒的现象。郑板桥关心老百姓的生死疾苦,出台了最大力度的赈灾政策。对于社会这极度的惨状,他以悲悯之笔进行了描写记载:
泪眼今生永不干,
清明节候麦风寒。
老亲死在辽阳地,
白骨何曾负得还
东家贫儿西家仆,
西家歌舞东家哭。
骨肉分离只一墙,
听他笞骂由他辱。
这首诗,叙述了郑板桥听说的一家人的苦难遭遇。当年“岁荒,人相食”,民不聊生。这家人骨肉分离,其中一个孩子被迫卖到西邻富裕人家做仆人,遭遇并不好,常受打骂侮辱,而骨肉亲人只能在墙这边听之任之,无可奈
一位“诗书画三绝”的知县,不但在公堂之上、市井之间和阡陌途中能想到百姓,即使在凝神专思地作画,一笔一划挥毫的时刻,也把百姓疾苦挂在心上,在潍县七年留下了大量的诗句,画作,碑文,尤其那难得糊涂,流传至今,,这是一笔价值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佳轩却指着郑板桥的字说其实他当时写字很丑。很难临摹,后来他又创作了板桥体。还说我也绘画写字,我们是同行,真是人小口气不小。
看了潍坊风筝节书画展,博物馆,菜博会,佳轩感受很多,说那些画,画的真好,字写的也很好,很有意义,真是比不了呀,她终于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比渺小。 科技种菜、无土栽培、热带雨林、热带水果,采摘园、应有尽有,我们感叹大姜堆的姜山壮观奢华,奇花异草的低调内涵,象征着祖国的江山繁荣昌盛,希望二宝能受到古人的影响和熏陶,做一名努力、善良、充满自信和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