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只知道朱自清先生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对于朱自清先生也知之甚少。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领略了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来,感受到了书中字里行间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也不由得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这是一本大师编写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
纵观通篇,朱先生不但对每一部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有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三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
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 29 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的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朱先生的这部书虽然称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这部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层含义。众所
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我们生活时,许多新生文化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有人重视传统教育了。因此,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朱先生的这部书为我们的古代文化所
做的诠释、代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