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育儿博主的视频,周末妈妈精心准备了一桌子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儿子首先表示妈妈的菜不好吃,爸爸说:妈妈很用心准备的菜,不爱吃可以少吃。但是孩子不但没吃,还接着开始玩杯垫,第一次妈妈帮他把桌垫放下,提醒他认真吃饭,他接着又把杯垫拿回来,第二次妈妈又再次把他手里把玩的杯垫拿走,又再次申明:不好好吃饭,等会是没有零食可以吃的。孩子很不高兴,仍然再次把杯垫取了回来,放到桌上玩,这时候爸爸一下把杯垫夺过来,扔到沙发上说:今晚已经提醒你几次了 孩子生气的离开餐桌,爸爸妈妈并未理会离席的孩子,继续吃饭,餐桌气氛也还很融洽,都没有跟孩子说话,孩子不时观察餐桌的情况,想回来吃又没勇气回来。 过了一会妈妈先示好问孩子:要不要回来继续吃 孩子回答:不要 妈妈再次说:再给你半分钟,你不来我就要去抱你了,不知道能不能抱的起来 说完妈妈走过去,抱起了儿子回到餐桌上,像小时候一样喂孩子吃饭,给他剥虾,之前还一脸不屑说饭难吃的孩子,变成了乖乖的宝宝,大口大口吃着菜,一家人继续享受快乐的晚餐。视频的最后一行字:当孩子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视频下面的评论两极分化
A 观点:必须给孩子立规则,孩子不吃就不用管他,家长就应该一点饭不给留,让孩子记住教训,下次再也不敢在餐桌上出现此类情况,妈妈最后主动去哄孩子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是溺爱孩子。
B观点:认为妈妈做法非常好,规则已经教了,情绪也要关注,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适当给孩子个台阶下,会有利于亲子关系,有的网友举例,小时候自己有这类情况的时候,特别希望父母能来哄哄他,但是他爸妈会把所有饭吃掉不给他留“不吃让他饿着就是”。他当长大都记得当时的感觉,觉得父母根本不爱他。
想 知道优秀的家长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同意A观点还是B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