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兑现承诺,带着孩子们去吃大餐,本以为孩子们会很高兴。
却不想,姐姐弟弟都撅着嘴一脸的委屈,爸爸赶紧蹲下来问原由,原来点的菜没有一个姐弟两个喜欢吃的,姐弟两个点了之后,这才笑逐颜开。
突然想起一句话: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对的,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然。一个是看见了孩子,一个只看见了自己,结果便大不相同。
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关于孩子的叛逆期,别家父母对叛逆期的孩子一筹莫展,文章的作者却总能和儿子处得其乐融融。
故事的内容是:有段时间,儿子迷上了赛车,整天梦想成为像舒马赫一样的车手,换做许多父母,恐怕早就已经指责他异想天开,勒令他好好读书。但作者却出人意料的站在儿子这边,还“设身处地”的为儿子出谋划策:“舒马赫考试考过零分,你要是能跟他一样考零分,以后你一切自便,我绝不干涉”
本来充满警惕的儿子,此刻只觉得爸爸又糊涂又可爱,于是一口答应下来。
谁知零分并非那么好拿,因为作者规定不准交白卷,但只要试卷不空着,就总会有题目蒙对。
作者深知儿子好胜的性格,于是每次考试后还一脸失望,苦求他考一次零分。
不甘服输的儿子在这种有意的引导下,反而开始认真学习,因为只有学透学精,才能保证避开所有正确选项。
一年后,当儿子终于交出零分试卷时,作者非但不沮丧,反而设宴庆祝,恭喜儿子迈出了成为舒马赫的第一步。
可事实上,儿子赛车梦的热度早已经消退,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我可以不做舒马赫第二,我完全可以做自己第一。其实这是父亲一直想传达的道理,他懂得站在儿子的位置上加以引导。后来儿子考上哈弗,不仅可以学作出去,还获得了多个音乐大奖,这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父亲在教育中的“孩子思维”。
天下父母从来不缺对孩子的爱,缺的是对孩子心思的理解。和孩子相处,不是以所谓的大人的理智,去碰撞孩子看似荒唐的做法,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换位孩子的思维,唯有同频的交流,才有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