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我喜欢过节,喜欢热闹,可又害怕过节。作为留守妇女,最怕的就是万家灯火时的孤独感。
记得,刚结婚时,老公在北京,后来调东北。每月月末回家,大大小小的节日基本凑不巧,所以都是中午婆婆家吃饭,下午自己在家。每次晚上走在小区,看到家家灯火通明,透过窗户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心里的孤独感总是会升级到最大限度。所以,每次过节好像都不怎么开心。
今天,是母亲节,也不是什么重大的节日,可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仪式感,从一大早朋友圈里就是各种礼物。我选择漠视,就当是个普通星期天。难得好天气,下午睡了一觉带娃出去溜达。四五点的时间,最佳选择应该就属后山了。
可能去的晚,也可能大家都去过母亲节了。山上空旷的很,除了我们娘仨,一路上几乎没见到几个人。跟着闺女和儿子一路走走停停,采小花,捉蜜蜂,捡松果,荡秋千。两个娃娃很是开心。孩子开心,妈妈也是开心的。下山后,俩娃要玩滑滑梯,小时候经常在凤凰广场玩,我停车陪他们去玩滑梯。不一会,天就黑了,想着还得给娃做饭,我招呼孩子回家,俩人玩的不尽兴,不情愿的跟着我走。
孩子最近吃蔬菜太少,我先去超市给娃买蔬菜。眼看快八点了,我们才去买菜,俩娃可能有些饿了,一个劲念叨,我也心急了。一路上,情绪有些崩不住,一想到别人都在其乐融融过节,我还要一人带俩娃,半夜吃不上饭,就觉得委屈。回家,第一件事赶紧做饭,两个孩子围在身边一直念叨“好了吗?好了吗?好饿呀!”随着孩子的情绪我也焦躁的不行。忍不住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给娃做饭。幸亏俩娃还小,看不懂妈妈的情绪。随着闺女哭哭唧唧,我忍不住吼了她,可是立马就后悔了。孩子有什么错呢!一边偷偷抹掉眼泪一边耐心安抚俩娃。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为爸爸一直也在外地工作,妈妈独自抚养我长大。我们娘俩也是经常半夜才吃上饭。记得有一次,半夜我要喝水,正巧没有热水,妈妈用热得快给我烧水,热得快需要被水全部覆盖,妈妈想着半壶水烧的更快些,放了半壶水,刚插电没一会,家里整个电线一下全部着起了火。妈妈和我顿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想想,妈妈那时候得多无助。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从小多病,无数次凌晨三四点妈妈背着我去敲诊所的门……想想,在物质条件那么艰苦的年代,妈妈养我应该比现在的我辛苦百倍吧。可她永远都是那么乐观,坚强,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的确如此。
在特别的日子里,在家长小本里,悄悄致敬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