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你见哪一个人才不经历人生坎坷?孩子需要有正常的磨砺,而不是只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泡在蜜罐里,而是尽早让他们认清生活的真相。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在生活中磨砺自己,他才能在身体力行中,懂得奋斗,敢于担当。
浙江男孩林舒杰,父母经营着一家来料加工店。
从林舒杰初中开始,父母每个周末都会让他到店里帮忙。
一方面是让他替家里分担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他感受生活的不易。
因为常年看着父母的操劳,林舒杰比平常孩子更加懂事。
生活中,他是父母的得力帮手,总是抢着干那些脏活重活。
学习上,他给自己定下精确到分的作息时间,还会抽空帮妹妹辅导作业。
直到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他还在父母的来料加工点,帮忙打螺丝。
面对采访时他只有简单的一句,“父母太辛苦了,我只想帮他们减轻下负担”。
朴实勤劳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立感恩的孩子。
“北大灌饼父亲”彭勇,在儿子彭翔宇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每到假期就来帮自己守摊。
除此之外,扫地、 洗灶台、摆食材,父亲也让他样样都学着干。
父亲常对彭翔宇说,我们只是普通家庭,无法去跟那些富裕家庭比,但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得到什么,得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挣。
父亲的教诲,彭翔宇铭记在心。他不仅帮父母分担了许多家务活,学习上也异常刻苦。最终靠着踏实勤勉,与极度的努力,叩开了北大的校门。
亦舒曾在《流金岁月》里写:
有钱人家败家子,寒门苦读出人才。其实都不一定的,还是要看家教,看经历。
比起物质的富养,孩子的品质、人格更值得家长花心思去培养。
以上文章摘自洞见。
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就想起我老弟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的事,因为勤工俭学,其他同学都觉得我们家庭条件不好,有一次同学来家,看到我们家开饭店,说我老弟家里开饭店还勤工俭学?老弟只是笑笑不说话。毕业之后的这些年,老弟虽然个子不高,但凭本事养活这一大家子。
老弟小的时候,和我舅家的弟弟他们差不多大,表弟长的好,个子也高,我老弟和人家没法比。现在老弟事业有成,四口之家,表弟几年前就离婚,表弟的一手好牌打烂,原因太多,小的时候,姥爷护着,结了婚整天打游戏,才有了现在的结果,没经历过啥挫折。所以,养孩子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够不到不要咬牙坚持,就像昨天孔教授讲的,和孩子说清楚,对不起孩子,咱家没那条件,买不起几千的鞋子。教育处处是门道,生活处处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