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2023年5月15日(60)
秋日登高

图像

图像

分享一篇文章

珍惜与孩子这一生一世的缘分

原创 贝贝妈妈




从事行业的原因,经常有亲朋好友来咨询孩子教育和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不少人建议我写点文章分享一下。前些年我一直没有动手,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一直对教育心怀敬畏,教育这个命题又很大,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而自己是跨界进入教育行业的,担心有些“非专业”观点会误导大家。二是“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只进行了十多年,“革命尚未成功”,一切都在过程中,谈经验为时尚早。但近期看到的中国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让我很是痛心。其实,很大比重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或精神问题,都与家庭教育有关。我感觉是时候为这个行业做点事情了,尽管只是微薄之力。




我曾经多次对孩子说:“你第一次做小孩,我们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大家都没经验,一定要相互包容,相互关照。”果然,尽管我一直都是一边学习、摸索、实践,一边总结、反思、修正,教育之路还是走得磕磕碰碰。在此,我把自己与孩子共成长的一些做法和心得进行了梳理,算是对前面14年养育教育经历的一个小结。经过孩子的审核并征得孩子同意后,我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决定了家庭教育模式的千差万别。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探讨教育问题。




首先抛出一个小问题,你想到自己的孩子时,是怎样的状态?嘴角上扬,满心欢喜?或是愁眉苦脸,忧心忡忡?还是一切看淡,心如止水?还是阴晴不定,各种纠结?


很幸运,当前我属于第一种。贝贝独立、有主见、有一定的自驱力、善解人意而且幽默。其实,无论是哪种状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好的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融洽,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如果要改变,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图片

(贝贝专为本文画的思维导图)




01/


原来我们是孩子千挑万选的父母




前些年,福建一个名叫朱尔的三年级学生,写了一首小诗《挑妈妈》,爆红网络。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孩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这是一首很感人的小诗。大家都在讲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而家长们可曾想到孩子对于父母最初的爱,也曾是真正无条件的爱?孩子从来都是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的父母,从来不会随意干涉父母的工作,从来不会因为父母工作表现不好或收入不高或和同事产生矛盾就批评恐吓,从来不逼迫父母变成别人家的好父母。但是孩子们的这种爱,却一直被很多父母疏忽了。




所以,我认为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是感恩和悦纳。感恩缘分,感恩TA成为你的孩子;悦纳,悦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悦纳不完美的孩子。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孩子低龄阶段,面对孩子的“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时,我也曾经大动肝火,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曾经也有。不过当时看着孩子受伤、迷茫、不知所措的眼神,做家长的,内心也不好受。于是我自己一边检讨认错,一边反思寻找出路。打骂肯定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无济于事不说,甚至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性格。后面再遇到类似情况,我尽量先让自己情绪稳定,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解决情绪的”,然后尽量清晰地给孩子指明问题出在哪里。当然,这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温柔而坚定的,首先肯定他依然是我们最爱的孩子,但是他今天所做的哪件事情是不对的,建议如何改正。




当然,我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是具体的鼓励,而不是“太棒了”等抽象的鼓励。比如,孩子早期学写字,我在仔细地看了他的写字过程和“作品”之后,认真地对他说:“贝贝,妈妈注意到你这次写字姿势很好,每个字都端正有力;就是XXX这几个字还可以写得更好一些,比如这个字的竖钩……要不我们一起再试试?”面对这样的沟通,孩子一般都不会拒绝。后期,他自己也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现在,贝贝已经读初中了,我还是经常用鼓励的方式与他交流。比如一道数学题,他解出了答案,但不是最优解题思路,我会鼓励他或陪着他用另外方式再做个尝试,如同“打怪升级”。我相信我们家长都会一直是孩子的“支持者”,支持他人生中的各种选择。




02/


我们给予的,正是孩子需要的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小白兔去钓鱼”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小白兔去钓鱼。第一天,一无所获。第二天,还是如此。第三天,它刚到河边,一条大鱼浮上水面,真诚地说:“你要是继续用胡萝卜当鱼饵,我保证你这辈子都钓不上鱼。”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可笑,但笑过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很多父母一直在做类似的事情。大部分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各种支撑。但很多时候,父母给予的往往是自己认为好的、自己“想”给的东西,而不是孩子想要的。于是很多家长都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绑架:“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凭什么不按照我的意思来?你凭什么还不高兴、不知足?”可殊不知,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根本不是这些。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供需错位;一旦出现了错位,冲突迟早会爆发。


那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这就需要每个家长自己去挖掘了。毋庸置疑,每个孩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孩子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伯乐”,充分发现自己孩子的需求和长处。


我自己的做法是,放低姿态,做孩子的好朋友,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现实原因,从孩子中班起,我们就把长辈照顾孩子改成自己照顾孩子,虽然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的确辛苦,但教育孩子这么重要的事,能亲力亲为,就尽量不假手于人。每天我们自己接送孩子,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关注并记录他的成长点滴,所以与孩子维持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即使到现在,孩子初二了,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我都会陪孩子散步或运动半小时以上。从国家大事到身边小事,我们几乎无话不谈。开心的,不开心的,困惑的,为难的,期待的……我们都交流。有时,我也会告诉孩子自己面临的困境和难处,请他出谋划策,他一般都很积极,虽然有的建议很幼稚,但我还是鼓励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旦我采纳了他的想法,他更加开心。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也和孩子说,你长大了,可以有一些自己的小秘密。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让孩子感觉“你懂他”,让他感觉你是他的“知心朋友”。进入初中后,孩子数学单元测试的成绩时有波动,有时第一,有时到了十名以外。我心平气和地与他讨论原因。他说,有时两门学科考试是连在一起的,中间几乎没有切换时间;考完一门的状态已经是头昏脑涨,第二门考的时候感觉就很疲惫了。我设身处地地想了想,如果换作是我,也的确可能是一样的结果,所以一般都会表示“特别能理解他,尽力就好”。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会商量一下有没有改进的方法。


前段时间,我与孩子一同参加了教育局主办的公益活动。里面有一项“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的兴趣、爱好、志向”等方面的测试,比如描述孩子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的状态等,我和孩子分别作答,但我们答案的相似度高达95%,很多用词都几乎“一模一样”。当时几个专家都惊讶于我如此了解孩子。孩子很得意地开玩笑说:“我妈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03/


我们是怎样的,孩子就是怎样的




我们经常从孩子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爸爸说……”“我妈妈说……”等。孩子的潜意识里,是趋向于无条件认同父母的,并渴望像父母一样做事。杭州市九莲小学校长蒋晓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想要孩子学会看书,那自己就要看书,带着孩子一起看;想要孩子学会做家务,那就带着孩子一起做;想要孩子强健体魄,那就跟着孩子一起,‍慢慢养成锻炼的习惯。”对此,我非常认同。


“百善孝为先”。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父母、对待长辈,孩子学会了“孝顺”。我们带着孩子做公益,孩子学会了“善良”。而学习上更是如此。孩子进入初二后,我希望他每天能多积累一些英语单词,这样后面的英语学习会轻松一些。我没有命令他必须学习,而是先给他做了“心理建设”。我用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告诉他学好英语的必要性,如方便阅读外文文献、有利于出国交流等,孩子很认同。其次,和孩子一起商定学习计划。我们的讨论结果是周一到周五,他每天学习五个新单词,周末巩固为主,也作个缓冲。接下来,我陪着他一起做,甚至做得比他更好。目前我自己每天基本上学习5个以上单词,并与孩子互相监督。他偶尔偷懒一下,我也不责怪他;但他看我每天在坚持,自己后面慢慢又赶了上来。


所以,关于孩子的学习督促,我的法宝就是以身作则。我认为这个事情好,我先去做,我做给孩子看,孩子如果感觉有意思或有意义,他就慢慢跟上来了,然后我们再一起齐头并进。



04/


我们关注并适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变化了吗




孩子中班时,当时他就读的杭州西湖区枫华府第幼儿园请来了儿童教育专家给家长们上课,这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专家指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12岁(不是绝对的时间点,因人而异)以前,TA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父母。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寻求独立,想做自己,想要自由,在心理上对于父母的依赖有所降低。虽然没有完全准备好,但他们开始尝试在群体中、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寻找自己的定位。于是在他们眼里,自己和伙伴的关系排在了第一位,同学朋友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其实也是孩子进入社会前非常宝贵的练习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再往后,孩子成人了,自我价值感也稳定了,TA会把自己看得最重要,然后可能是TA的恋人、配偶和孩子。当然每个成人还有更多的角色和关系需要平衡。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角色不断增加、变化,不断调试以达到新平衡的过程。


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变化后,我们家长要做的是给予针对性的支持。比如12岁以前,给予高质量的陪伴(而不只是陪着)和足够的安全感;青春期,家长慢慢“放手”,鼓励孩子与同伴有更多的交往,逐步融入社会。


当时专家的讲座,加上自己成长经历的比照,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给孩子的陪伴不是“长期有效的”,而是有一定的“质保期”。那个时候,孩子6岁,我算了算,即使满打满算,最佳亲子关系建设期也只剩下了6年左右。这次讲座让我作出一个决定,调整工作内容,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当然这个调整是我“心甘情愿”作出的选择,不是孩子“逼”我的,所以,我从不把这个调整看成是“牺牲”,更不说“你看妈妈为了你……”来道德绑架孩子,不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很幸运,孩子也很善良,他从不把父母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他很感恩,会适时致谢或用他的方式(如语言、画画、信件、小礼物等)表达对父母的爱意。



05/


快乐着孩子的快乐,追逐着孩子的追逐




纪伯伦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一字一句很触动人心。做家长的,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应给予他尊重,把TA当成独立个体。


孩子曾经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这么优秀,我有点压力。如果我很努力,也做不到像你们这么优秀,怎么办?”我的回答一直是很明确的:“贝贝,爸爸妈妈是爸爸妈妈,我们这一代人有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你就是你,你也有你的使命和责任,你做自己就好,不需要成为我们的模样。妈妈唯一的要求是,尽量选你喜欢的方向,而一旦选定方向,那就全力以赴。”


那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呢?我的做法是不断创造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帮助他树立自己的目标。小学的时候,孩子的理想还是比较模糊的,比如做科学家。“想做什么领域的科学家?”“不知道。”但到了初中,孩子的目标感就强了很多,也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比如听了很多期“罗翔说法律”栏目,他会问:“妈妈,你感觉当律师或法官怎么样?怎样才能当上律师?”看了最新的机器人研发成果,他会说:“妈妈,我以后去研发机器人,而且把自己研发的产品生产出来,卖到市场。你看好不好?”这个时候,家长不需要急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评判“行”还是“不行”,但还是可以有一些“助攻”。比如他对机器人感兴趣,我就给他找机器人相关的产业介绍,以帮他对照确认是不是他的真正兴趣所在;他对经营企业感兴趣,那我就和他一起学习商业案例,而且从他身边感兴趣的行业开始,我们还一起交换感悟。


除了孩子自己努力在“寻找”方向,我也给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孩子初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收集一些高校的专业介绍,比如北大的公众号就有《北大学科》的宣传片,从数学、物理、信科到考古、法学、生命科学等,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和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也主动对接一些同学、朋友资源,让孩子参访他们的工作单位,或与他们访谈,或做“小小实习生”,加深孩子对各行各业的了解。


经过多方“考察”,孩子初二时,主动告诉我们,他想做建筑设计师,并希望我们家长给他提供更多的专业信息。我向我的老师周谷良先生(这里必须隆重介绍一下:周老师是儿童美术专家,浙江省余任天艺术研究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成果:《GL儿童美术课程》)了解美术学习的先后顺序,周老师给予了点拨,并在素描、雕塑等学习方面提供了具体建议。我的研究生同学高擎先生是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他得知消息后,立即也向贝贝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和孩子深入地交流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情况,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和工作特点,目前国内外建筑设计学科比较好的学院和专业申请要求等。孩子很有收获,他了解到优秀建筑设计师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需要扎实的美术基础,需要较强的综合实力(数形结合能力、编程能力、文化功底等),他眼中的日常学习就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意义,他知道自己每天的学习不只是在学习,更是在给自己的理想奠基,因此,学习和生活也变得更自律、更有积极性。


这时,也许有家长会问,初中孩子的目标能作数吗?的确,孩子改变目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我认为这个阶段孩子树立了什么目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真参与了选择目标的过程,以及愿意为选定的目标付出全部努力的状态。以后他根据自己兴趣的变化、能力的评估,对目标作出修正甚至调整,都是很正常的。



06/


教育是一瞬间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当了父母,后面也不愿意去学习如何当好父母;等到后期反应过来想补课,却发现错失了最佳时机,追悔莫及。其实,孩子教育是一件特别专业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学习的事情。一开始我自己也没意识到,直到孩子中班时,我偶然参加了蒲蒲兰组织的一次绘本活动。提及绘本,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当时都不以为然,认为里面的字没几个,全是图画,价格还这么贵。但参加完这次绘本活动后,我的思想完全改变了。当时,蒲蒲兰的工作人员给家长示范如何给孩子们读绘本。精美的画面、工作人员绘声绘色的朗读以及与小朋友们温馨的互动,让我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好的绘本,图文合奏,充满艺术感和生命力。从封面、扉页到正文甚至封底,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文字与图画相互依存,通过翻页推进剧情。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绘本阅读是一门大学问,儿童教育更是一门大学问。这也促成了我后面职业的转型——进入幼教行业。


再比如,孩子步入青春期,身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这些都是需要家长们花时间去学习和了解的。也许家长不了解,孩子一样会长大;但如果家长了解得多一点,亲子关系也许会好一些,孩子的发展也会更好一些。


此外,大部分家长对学习成绩很关注。除了要一个结果,家长们也可以自己总结或学习一下各门学科的特点和“有效学习方法”。比如语文,需要加大阅读量,做好日积月累。数学,抓两端:常规题,不马虎,提高做题速度且争取不丢分;遇难题,耐心做,努力多拿分;还有个关键是错题集必不可少。英语,除了积累词汇、学习语法,还要多听多说,提高语感。科学,要学会举一反三,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动脑动手,积极参与一些科学小实验。当然,越到高年级,学好的核心,还是需要孩子自己能找到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乐趣,苦中作乐,砥砺历练,厚积薄发。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的家庭教育之路也只走了小小一段,这一小段中有艰辛,有曲折,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有收获。我很珍惜与孩子相伴成长的经历,很珍惜这一生一世的缘分,这在疗愈我们自己的同时,也给了孩子的人生一个温暖的底色。因为孩子,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066707
推荐日记
《亲子日记(68)5月15日星期一》
《琐碎的日常》
《忙碌又踏实的一天》
《随手记》
《越来越好的二宝》
《日记》
《亲子日记第33篇》
《2023年5月15日星期一 第五十八篇》
《亲子日记第四十五篇》
《2023.5.15-51》
《154.鸣》
《一宸说日记325》
《亲子日记(第65天)》
《交换玩具》
《亲子日记 婆婆提前过生日》
《2023.05.15亲子日记第六十四篇》
《2023年5月15日(60)》
《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481篇)2023.5.15 周一 国际家庭日》
《090篇亲子日记 周一 晴 》
《400篇 动力与行动力》
《随记》
《亲子日记第455篇—可爱的三宝2023.05.15》
《亲子日记第495篇互相陪伴》
《2023 5 15 星期一 晴 89》
《亲子日记第32篇》
《亲子日记47》
《天气热了》
《20230515 No.65》
《他给我预热“520”😈》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