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选拔人才主要靠分数。虽然有一定弊端,但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这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制度。因此,许多家长给孩子制定的目标是考高分,甚至考满分,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长陷入了“唯成绩论”,忽略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那就得不偿失了。
一部分家长,对成绩一直很看重,平时除了让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还总是让孩子额外做试卷。确有比较薄弱的科目,需要适当练习,也不应该完全从家长的意志出发,强行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应该和孩子协商后再做决定,如果是孩子主动要求,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早早做完作业,便担心孩子会浪费余下的空闲时间。其实不然,让孩子拥有一些自主时间并不是坏事,让他学会自己规划和利用课余时间,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总之,家长不能每时每刻都把孩子拴在课本的学习上,也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时间使用效率。完成学校作业后的空余时间,应鼓励孩子做些自己感兴趣的阅读、运动等事情,还可以用来和孩子一起讨论科技、历史或社会问题,分享人生经验,创造亲子交流的宝贵时光。
一部分家长,只对成绩———事物的结果看重。平时不关心孩子学习,一旦成绩出来,孩子考的好,情绪就好,家长皆大欢喜;考的不好,家长就开始着急,又问老师又嫌孩子。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们更应该关注成绩背后的原因和下一步的策略。通过测试,我们应该及时的发现问题,调整学习策略,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打算。当孩子成绩不好时,要把孩子们沮丧伤心引导为努力学习;当孩子成绩好时,要把孩子的高兴转化为进一步保持领先的动力。总之,成绩不论好坏,都是督促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这也是测试的最终目的。真心希望孩子们从小的挫折锻炼出抗压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样,我们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险阻都能不气馁,最终成功翻越!
在一个班级里,永远只有一小部分孩子成绩优秀,而大部分的孩子,虽然成绩达不到优秀,但可以做到成长优秀。因为,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孩子具有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比如成熟的心智、健全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善于交往的能力等等。这些素质,很难在成绩中表现出来。
我们要明白,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的成就远低于预期。这说明,成绩好不一定能力强,知识不如能力。
有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对其道德的培养,结果造成了许多悲剧,比如马加爵事件。虽然这只是个例,但也充分说明了能力不如品质,品德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总之,成长重于成绩。对于家长来说,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孩子,远比一个冷冰冰的分数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