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17 星期三 晴(1986)
“有”生于“无”,在“有”之前的状态就是”无"。我们要做好自己,对别人的事情不随意分析、评判、定义。”无”的状态下,就没有好坏、对错、你我之分,就没有烦恼。无状态就会生出”有”,就会分辨对错、好坏、善恶,知道错了就要改正,知道是“恶”就要去行“善”。
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源于道德经而来。大道至简,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数是最好的家风!书架是最大的不动产!这都是我们每天要实行的道。每天都用经典眷顾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就会处于平和的状态。我们要学会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事把握好度,有张有驰、有忙有闲、有得有失、有情有趣,千万不要把自己放在疲劳的状态上,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情。
我们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能生慧、能生万物、能生我们所有想要的一切。嗯,之所以有浮躁、焦虑的情绪和状态,是因为我们对育人的目标产生了怀疑,甚至是不明确。我们养育孩子,到底应该让他做一个怎样的人?不是说让她考上大学就完了,而是考上大学以后有着自强不屈的毅力,去走向自己的下一个人生阶段。
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当我们和孩子成为朋友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3岁之前,我们要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尊重孩子的个性;在6岁之前,要立好规矩,确保爱与规矩并行;6-12岁,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12岁以后,学习自然成为动力,不需要我们再做更多的事,因为规矩已在胸中,初中、高中阶段,是检验父母的教育水平是否成功,18岁上大学后是检验孩子是否具有成人的标准。孩子的有效陪伴期只有十年,我们要做好陪伴。青春期性教育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勇”能生静心,只有有了勇气,我们的意念频率才会达200以上,我们才能有健康和爱的力量,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就会有平和的心态,平和下来世界就静了,周围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每件事情都有它发生的原因,我们要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数据之称,如果孩子真的不是学习的料,我们就要让他慢慢完成作业,要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感受雨的声音、风的声音、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