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的路上,我说:“今天的日记,我打算写奶奶的育儿方式。你觉得可以写哪些方面?”
儿子说:“溺爱算吗?”
我说:“那肯定不算,我们得写可取之处。”
他说:“那就写成深沉的爱。”
我说:“我们写的是教育方式。”
他反问:“哎,你怎么不写姥姥?”
“唉~~”我长叹一声,“你姥姥的教育方式啊,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否定了。”
“嘿嘿嘿嘿,打是亲骂是爱,姥姥那是太爱你了。”
“我……”一句话差点没给我憋出内伤来。
言归正传,今天就来写一写婆婆式育儿。
我的婆婆,目不识丁,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她唯一的人生信条就是,只要孩子们过得好,我就高兴。她的思想受时代、环境、知识的局限性,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但总体来讲,她依然是一位好妈妈、好婆婆、好奶奶,在养育孩子方面,有几个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儿子六个月之后,到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基本是由婆婆带大的,我和爸爸仅仅是在下班和周末的时候参与带娃。婆婆带孩子,特别有耐心,从不嫌麻烦,几乎是寸步不离的陪着孩子玩。捉迷藏、搭积木、在画板上涂鸦、你来我往抛接玩具……只要儿子想玩,她一定奉陪到底。我曾看过她给儿子画的一条鱼,连笔都不知道怎么握才好的婆婆,居然花了好长时间,一片鱼鳞一片鱼鳞的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鱼。在她眼里,孩子从来不是麻烦,不是累赘,而是甜蜜,是快乐。她爱孩子,爱到了骨子里。
难得的是,婆婆还有一颗童真的心。她和儿子一起做游戏,总是很投入,从来不敷衍。她在游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角色从奶奶转换成了玩伴,我时常听到他们祖孙俩同时发出愉悦而又纯粹的笑声,特别有感染力。记得儿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又听到婆婆停不下来的笑声,问她笑什么?她指着儿子说,自己放个屁,还回头找找,他肯定寻思,上哪儿去了?哈哈哈哈。我听了也忍俊不禁。在奶奶的陪伴下,儿子的童年真正是快乐的、美好的、无忧无虑的、酣畅淋漓的。有这样一位奶奶,也养成了儿子小时候活泼开朗的性格。
婆婆从不信奉“棍棒出孝子”,用她的话来说,“那才是胡打样来”。在她心里,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在我印象里,婆婆从没打骂过儿子,一次都没有。儿子小时候犯了错误,她会阻止,会用最直白的话,苦口婆心地教育儿子,但绝不会打骂。她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榜样的教育”,“老的怎么做,小的就跟着学”。她和公公孝顺,儿子、儿媳也孝顺,孙子自然不会差。(写到这里,不得不小小的羡慕一把儿子,父母不怎么打他,奶奶舍不得打,姥姥离得远打不着,这小子从小到大竟是没大挨过打。)
婆婆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有着樱木花道式的自信。举个例子,家里破旧得不能住人的老宅,在她看来也是“那么好的宅子”;她种花生从不打药,果小、产量低,也自认为“都没有比我种的好的”。可想而知,在她眼里、心里,她的孙子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孙子,再也没有比她孙子更好更棒的孙子了。每次我批评儿子拖拉的时候,婆婆总是说“别嫌他,咱这就算是听话的了。你去找吧,满庄里也找不出一个比咱好的啦。”回头再慈爱地对儿子说“杭杭,麻利去写吧,啊!”在婆婆的这种心态下,祖孙俩几乎没闹过什么矛盾,反而是爸爸对奶奶不耐烦的时候,儿子还要不平的说一句“怎么跟奶奶说话呢?”
读过我之前写的《婆婆妈妈》的人都知道,婆婆从不吝啬夸奖儿子,不光在家夸,出门在外也夸,夸儿子长得好看、学习好、还懂事孝顺,一点成绩也能夸得天上地下少有。以前,婆婆经常给儿子打电话,对儿子表达关心之情。这两年,儿子长大了,开始主动给奶奶打电话,问问她吃饭了没有?身体怎么样?遇到雷雨天,还要叮嘱奶奶待在家里别出门,也别害怕。婆婆为此特别感动,里里外外又夸一遍。听说儿子在颁奖典礼上第一个举手发言,成为“代言人”了,婆婆骄傲得不得了,把当时拍的视频看了又看,直夸儿子“就是能啊”。儿子这些年来的自信,身上一些好的品质的形成,与婆婆的夸奖也是分不开的。越是夸奖他,他就越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婆婆非常懂得示弱。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婆婆有时会靠在他的肩膀上,或者枕在儿子的大腿上睡觉,无形中激发了儿子的保护欲。随着婆婆年龄的增长,儿子有时也会反过来照顾奶奶、保护奶奶。
婆婆还会传给我们一些其它的育儿经验,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批评孩子,对身体不好;睡觉之前不能批评孩子,不然容易做噩梦。总之,在她心里,一切为了孩子,孩子好,她就好,孩子开心,她就开心。
有一次,在家里聊起教育问题,我说当年自己叛逆期挺严重的,孩他爹说自己没有叛逆期,什么感觉都没有呢,就过完了。我送他一个白眼,“那是,咱妈什么都听你的,什么都依着你,你有什么可叛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