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吃力不讨好的角色。我没想到,这样的事情竟真切地发生在我的身上。
就在前天,在取得你同意的情况下,我带着上幼儿园的妹妹去外地,你呢,由奶奶在家帮忙照顾。本以为两天未见,归家时你应当甚是想念,可寒心的一幕出现了,你并没有想象当中的喜悦,还有些欠收拾地说:“妈妈,你们为什么不多玩一段时间?我想让奶奶照顾我,你跟妹妹要是去那玩到放暑假就好了”两句话,说得人心是拔凉拔凉的,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因为你不喜欢被我管着,也不喜欢被我啰嗦着。特别是有了奶奶要什么就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满足溺爱。
被孩子“嫌弃”,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谁都好,就妈妈不好,凶的是妈妈,管得最多的是妈妈,最苦最委屈的也是妈妈。这是因为,妈妈不会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妈妈也不会任由自己的孩子随便胡闹,丢了人品修养、和成长习惯,而比起生养,培养孩子才是最难的。特别是在这条路上,所有的人都有退路,但妈妈却没有。
妈妈为什么总是会成为那个“吃力不讨好”的人,因为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被“责任”二字套上枷锁,有了责任,也就有了顾虑。举个例子:当孩子走路摔跤了时,不同角色定位的人会有不同反应。老人家溺爱孩子,一看到孩子摔跤就赶紧大惊小怪:“哎呦,我的乖乖,摔疼没有,一会我把这块地都给挖了,叫它把我的宝贝绊倒了”,妈妈会注重内心健康,孩子摔得哇哇大哭是想着如何强大内心,会耐心地引导孩子:“先试试手脚能不能动,别怕,扶着妈妈勇敢地站起来”。可相比之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被捧在手心里呵护的感觉。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也不应该只是妈妈一个人的事。你和妹妹出生之后,我一直抱着“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带,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忙也是本分”的思想埋头苦干。一直以来,我也认为,只要我跟你好好说话、尊重你的想法,就能避免教育焦虑、亲子矛盾,可种种成长迹象表明,我想跟你做朋友并没有那么简单。
想想被你“嫌弃”的可悲可叹,我依然没有对你大发雷霆,而是耐着性子和你沟通: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你是觉得我说话的方式有问题,还是哪些行为做法让你不满意了”
“我现在不是批评你,也不是责怪你,我是想了解情况,然后我们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有时候即便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规劝孩子,站在平等、尊重的角度跟孩子沟通,但你跟孩子讲平等、说尊重,就跟讲道理一样,他们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所以,当我们吃力不讨好的时候给自己放放假吧,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妈妈们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七年级二班
邹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