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首先源于《导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我,认识自我。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真正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作为教师,需要阅读广泛的书籍,让自己更加充实;作为教师,热爱很重要,只要我们热爱阅读、热爱教育生涯,心灵世界才会更加的丰满。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讲述了新教育概念,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这就要求就是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创造更加完美的自已。尤其,教师要自我认同,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才会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如果我们敢于走出我们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控制的幻想,而与世间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我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才会有恐惧,如果心中无爱,恐惧又何谈呢?
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对于我们所找出的才能局限该怎么办呢?要点是不要“修修补补”,而是更深入地理解天赋和缺陷的悖论,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自身混合体的本质,从而在我们自然本性的完整中更体面的地教学和生活。只有当我们愿意更深入地反省那些易使我们受伤害的动态过程,我们才会对我们的身份有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是《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要有爱,任何没有爱的事业,都不可能长久的。作为老师,接触的都是孩子们,要有爱心,必须要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真正热爱自已的学生,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第五章是《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我发现老师离不开孩子,孩子也离不开老师;正是有了学生的那个学,老师的教才有意义。教师要掌握技巧,生动形象的把教授的内容讲给孩子听,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内容,还要从孩子的内心世界慢慢探索,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章是《学习共同体中——共事切磋》,要想教得好,一定去探索我的内心世界。知道自己要什么,拥有什么,应努力完成什么,才能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我们可能会迷失自己。 “一个人虽然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们的教学也一样,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关上门独自教学,不去与别人分享、讨论以及学习,那么我们的教学只能变得越来越差。我们要进行优质教学,既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又可以从中提高自我认识。
第七章是《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不甘于“安于现状”,要“尝试”。只要认定是对的事,就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哪怕途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也要做到。 在实践过程中,有时候压力不仅仅是来源于外部,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自己需要学会释放内心的压抑,给自己找“活路”,换种心态,自己便可以活得“坦然”。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都要有敬畏之心,尊重真实的自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需要虚心请教,与他人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