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这段话:“人的放纵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短时间让你快乐的东西,一定能够让你感到痛苦,反之,那些让你痛苦的东西,最终都能让你功成名就。记住,低级的欲望,放纵即可获得,高级的欲望,只有克制才能达到。” 早晨六点十五分武校的碎思发了一个“着了魔”的妈妈,认真阅读完那篇文章让我不由得想起曾经的自己,最早坚持写日记时也被很多人嘲讽,感觉只有闲的没事干的人才写日记,庆幸的是没有因为别人的嘲讽而停止这个动作,写着写着把自己写优秀了,把孩子写优秀了,把家庭写和睦了,把事业写的蒸蒸日上了,说出来别人可能都觉得我在说大话,但亲子日记的魔力只有我们这些执笔者最有感触。
昨天武校的直播课程全程做了参与,开头就讲了父母类型的分类,如果给自己定位的话我应该属于那个从专制走向权威的类型,而现在大多数的父母还处于专制和溺爱或者放纵的状态,所以我们的教育最该拯救的是父母。
父母从最早的宠爱到焦虑其实罪魁祸首就是成绩,过度的拔苗助长被称之为早教,幼儿小学化被称之为衔接训练,于是孩子的成长史成了父母内卷的争霸赛,这两天也看了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法,其实是早期环境影响教育法,被国人演变成了知识灌输教育竞争,所以我很赞同武校的看法
其实每个孩子花期不同我们需要静等花开而不是急于求成,古代大器晚成的人大有所在,比如姜子牙72岁才被重用,刘邦48岁打天下,屈原17岁才得道,苏洵50岁名扬天下,吴承恩直到72岁才完成西游记的写作。曾国藩23岁才考取秀才而且考了六次,左宗棠30岁才开始努力,齐白石27岁才开始学画成为一代名家,陈宏文67岁学画,70岁成为顶级画家,王德顺50岁才开始健身成为“80岁的常青藤”。以上名人足以证明孩子的成长一定要遵循他自己的成长规律,不要急功近利那样可能会完成“欲速则不达”的结局,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做好引导,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稳定的情绪,培养他优秀的品格,这样孩子才能扛起人生的大旗,平安健康的生存。
所以父母持证上岗很有必要,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难免受环境影响迷失教育方向,唯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