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2023年2月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时至今日我读完了《教学勇气》这本书。说实话,第一天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感觉很不屑,觉得这本书肯定没有多大意思,而且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和我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关系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读这本书。结果,让我对它完全改变了看法,甚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如何改善教学状况,提高教学效率而言。而帕克.帕尔默先生针对这个问题,从心灵教育这个角度来阐述对于教学的见解,一下子让我豁然开朗。书中的第三章“好教学并不反映教师的一般能力”对我的触动最大。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从反面来论述好的教学不是什么。大致包括:好的教学不在于显示作为教师的一般能力,即理解力和行为力;好的教学不在于将知识与学科内容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好的教学不在于向学生展示了教师的能力有多强;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出类拔萃;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先知先觉;好的教学需要对千变万化的课堂采取不同的措施等等。作者从“好的教学不是什么”这个反面来让读者更加明确“好的教学是什么”的真正含义。
作者从反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让我清晰地记得“好的教学不是什么”,但是要真正做到“好的教学是什么”,却还需要慢慢理解、消化。就拿“好的教学不是什么”来说,作者从教学不是什么这个角度来论述,其中的第一条就提到“好的教学不在于显示作为教师的一般能力,即理解力和行为力”。教师的一般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将教师的一般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出来,这才是关键。再则,这里提到的“理解力和行为力”,只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如何将这种“理解力和行为力”在教学中发挥出来,最重要的则要看教师如何组织、引导、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站在一个准确定位上-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
这本书虽然行文比较通俗易懂,但是要真地要让自己在无意识中受其影响并学会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书中的观点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语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状况,我会在这条“移情”、“博彩”、“长才”的路上继续前行!读完《教学勇气》以后,我将其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我的教学中,结果受益匪浅。比如:作者在提到“好的教学不在于将知识与学科内容正确地传授给学生”时,他用了一个“筑建学科知识的房屋”来形象地比喻教学。他用了一个“筑建学科知识的房屋”来形象地比喻教学。他指出“学科知识只是建立‘学科知识的房屋’的‘建筑材料’,而‘学科知识的房屋’的‘建筑’恰恰就是教学”。根据作者的这种说法,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科知识如何“发酵”,如何“升温”,如何“影响和带动起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再则,作者认为好的教学不在于向学生展示了教师的能力有多强;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出类拔萃;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先知先觉;好的教学需要对千变万化的课堂采取不同的措施等等。针对这一点,我在处理一些看似“简单”的课文时,就不仅从作者、作品、背景等文学角度去备课,更是从时代、社会、人物心理等方方面面去备课。尽量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将“建筑”的形象贯穿其中,将“建筑材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在《教学勇气》中,作者不仅从“好的教学不是什么”这个反面来让读者更加明确“好的教学是什么”的真正含义。更是从“好的教学是什么”这个正面来论述好的教学的重要性。例如:作者在提到“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时,他从“接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学习共同体”、“追求卓越”三个方面来论述“好的教学”。在我的理解中,这就是“好的教学”的三个方面特点: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也就是说,“好的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不是教师的“先知先觉”,“好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关注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对话,要尽可能地抛弃过去那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要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更让我明白了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正确、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其次,教师不要把教学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更要把它当做一种事业。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可能上好课,才可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最后,教师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有很多知识,有很多本领,就可上好课,就可教好学生。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让学生满意,让自己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