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课程中武校让我们去了解大器晚成的名人,我今天去学习了一些这些名人的故事!
姜子牙,亦作姜尚。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夏、商两代,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刘邦这个人堪称大器晚成的代表。他的大半生碌碌无为,活得比较落魄,壮年之后日子才过得有所改观。
刘邦带着自己的小分队,与沛县的父老乡亲里应外合,拿下县城。因为见过世面、能团结众人、手下兄弟多,沛县父老推举刘邦为沛公。这时候的刘邦,已经48岁了!3年后,51岁的刘邦成为汉王;再过4年,56岁的刘邦成为天下的主人——大汉帝国皇帝。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苏洵早年间不好读书,其父苏序对他也是“纵而不问”,青年的苏洵颇有任侠之气,常年游荡在外,不务正业。而当苏洵二十七岁后,突然性情大变,开始勤奋读书。
北宋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的《衡论》、《权书》等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宰相韩琦非常欣赏苏洵的才华,于是向朝廷举荐奏苏洵,之后苏洵任职秘书省,正式成为国家公务员,那时他已经51岁了。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少年时代就因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名,受到人们的赏识。但是他在科举中却屡遭挫折,直到中年44岁才补上“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拂袖而归。
吴承恩30岁后,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几十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吴承恩晚年以卖文为生,在约82岁时才完成名著《西游记》的创作,后来在贫穷中逝世。
曾国藩通过童子试的年龄的确有点大,15岁,但是紧接着,曾国藩21岁就中了秀才,23岁中了举人,27岁就中了进士。
如果对比起来,明朝神童张居正15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看起来是比曾国藩要早一些,那么是不是能够说明曾国藩大器晚成呢?
左宗棠多次落榜后,却未能得到朋友们的帮助,即使一心想报效朝廷,也是报效无门。而左宗棠也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他并不想去求朋友们帮助自己。直到他40岁的时候,才迎来一个机会。
齐白石骨子里不是甘于平凡的人,在他56岁的时候,齐白石觉得前半生过得实在无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北漂”。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和很多北漂的年轻人一样,满眼看到的都是迷茫。北京那么大,人那么多,自己的机会在哪里?在看不清方向的时候,齐白石为了生活,从自己最擅长的国画开始,靠画画为生。可当时北京艺术界的大师那么多,他一个碌碌无名的人根本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转眼齐白石60岁了,按理说到花甲之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画一个定论了,但齐白石不是凡人,他一生的起点才刚刚开始。60岁这年,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就是当时红极国内艺术圈的陈师曾。陈师曾的夫人是日籍华人,在陈师曾的引见下齐白石得到了一次在日本举办展览的机会。他听从陈师曾的建议,开始改变他多年的绘画风格和方法,开始把绘画内容重点放在了花鸟这一类当时国画界精英不屑一顾的题材上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其艺术造诣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到达中国现代花鸟画的顶峰!
【陈宏文】60岁学画,被中国艺术国际交流中心及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评定为一级画师。
“人的潜力是无限挖掘的,当你说太晚的时候,你一定要谨慎,它可能是你要退却的借口。没有谁能够阻挡你成功,除了你自己。”84岁的王德顺,从未服老。拍武打片,做模特走秀,高强度锻炼等等,王德顺自在享受生活。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关于孩子的气质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每个孩子虽然闹腾,不好管,但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气质,只要摸清这种气质,因孩施教,宝妈们就不用担心管不好孩子了。综合分析我家宝贝是的多血质宝宝这类宝宝生活中是一个"小暖男",很活泼,人缘好,反应灵活、机智。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家长们要激发孩子的热情,这类孩子的热情是与生俱来的,要多参与户外活动,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毅力。家长们要包容他们的小脾气,还要教导他们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孩子的成长是按年计算的,同样的道理一个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是今天认识到问题,第二天教,第三天就能行程习惯的。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懂得有耐心,只有在不断地关注,训练与陪伴中孩子才能够逐渐从小草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