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这部纪录片,5分钟看懂千年文物
猫馆长 假日博物馆 2023-02-07 21:01 发表于山东
猫馆长的老朋友们可能还有印象,在去年的推荐中,咱们曾经提到过这样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从今年开始,全新的第四季也已经更新啦!不知道看过的朋友们,对最新的内容有啥感受呢?
5分钟一集,每集通过浪漫有趣的讲述,《如果国宝会说话》做到了快速梳理一件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文物的韵味,节目摄制组走遍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
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
100集*5分钟,简短的篇幅,浪漫化的文案,轻松又有深度的表达,是猫馆长对这部纪录片的第一印象。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当然是让文物“把话说出来”,从文物的视角娓娓道来,带我们走进那段历史,看遍文物背后的故事。
正因为此,节目的语言可以很有趣很生动,甚至很“皮”,从央视宣发的海报我们能一眼看出这股活泼劲儿——
最让猫馆长心动的还有浪漫色彩满满的文案,这也是猫馆长最想安利给大家的地方。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表达。
比如说,在讲仰韶文化的人头壶时,节目这么说:
六千年
仿佛刹那间
村落成了国
符号成了诗
呼唤成了歌
而在贾湖骨笛中,讲述者用呼吸和风声串联起历史: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
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
那是文明的先声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在说到甲骨文时,节目组这样讲:
此刻
我们写的横竖撇捺
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而最近上线的第四季,更是把这种浪漫给挥洒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第四季由《黄州寒食帖》开始,讲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贬谪黄州,寒食节之时为抒发心头的苦闷,作诗二首,著名的《黄州寒食帖》就这样诞生。
节目由作品的渊源开始,一点点讲到苏轼的境遇与人生,《寒食帖》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如人生一般起起落落,进入过皇家收藏,也一度流落民间。
在最后的部分,讲述者这样说:
一千年,东坡已经离去
指尖流淌的文字成为哲人生命的延续
近千年的时光,化成几十克的纸
完成生命意义的提纯
人们念东坡的诗,写东坡的字
渴望从平凡的生活中超脱
从失意中寻找诗意
可几人又懂苏轼
读懂元丰五年的寒食节
此后一句大江东去
换多少孤枕难眠
在“陈国公主黄金覆面”一集中,浪漫气质从最开始就渲染出来,讲述者娓娓道来:再见面时,已是千年以后。
陈国公主和驸马,千年一面,见到的是黄金的容颜。三十六岁的驸马和刚满十八岁的公主先后病逝,面具定格了他们的年华,也定格了那时和这两张面孔,一样可感可触世界。
两张黄金的面孔,镌刻着一千年前一个民族的容颜。历史的风声呼啸而过,留下多少人物和多少故事令人叹息。
但在故事之中,我们却又能回顾那些风沙背后的往事,看到那些一生的悲欣交集,和未竟的故事旅程。
或许,这也正是文物和历史能带给我们的遐想:把那些未曾谋面的东西,化作内心的沉淀。
再比如, 在朝元图这一集中,节目组带我们想象了一下神仙的样子:掌管这天地万物和尘世祸福的神仙们,都有着人的模样。
神仙是什么?在古代,他们是被祭祀,被供奉的对象。而如今,在科学和知识理念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神仙更多地像是我们美好幸福愿景的寄托。
文官、武将、老翁、少女...千百年来,古人对神仙的想象变形、沉淀,形成了我们眼前看到的样子。
就像讲述者所说:庞大的队伍,在时空中稳步前行,如天地运作,万物以息相吹。虽然一切如同画家创造的戏剧,我们依然听见人间的衣裙飘舞,也听见了宇宙的呼吸。
在目前更新的最后一集中,瑞鹤图带着对吉兆的诠释,展现在你我眼前。
以“皇帝的心事”为题,这一集通过宋徽宗赵佶的第一人称来讲述文物的故事:“瑞鹤来仪,让我非常感动,因此一定要记下这个时刻,还要亲手把它画下来,让大宋子民知道,它是如此真实的发生过。”
但同时,透过历史的“上帝视角”,我们又得以跟随节目,看到更遥远的未来:
“我颇爱写书作画,我设立画院以领风尚,如祥云,如瑞鹤,让万般祥瑞成为大宋的寻常场景。只是我不会想到,十五年后,我这天下一人,将被掳至苦寒之地。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已经更新了9集,观众们称它是“大美至简”,网友们开玩笑地说,第四季等了太久,等到自己都快要变成文物了。
如今,第四季还在更新之中,趁这个机会,不妨跟猫馆长一起走进文物的故事,听听这部纪录片,是怎么把那些时间碎片,一点点展现出来的。
当然,如果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猫馆长超级推荐大家从第一季开始。
集集精品,句句走心,几千年的旅程都浓缩在短短的五分钟里,让人不由得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