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的任务比较重,晚上要完成“两读两背一练”打卡、“一起作业”、口才打卡、练字打卡,还要写一篇日记。这一番操作,至少也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再去掉吃饭和交流的时间,留给自己玩的时间很少了。
昨天背科学知识点的时候,不太顺利,不是忘词了,就是嘴瓢了,导致一个视频重拍了三遍。打卡完成以后,明显感觉到他很烦躁,颓丧地倒在沙发上,说:“我好烦啊!每天这么多事,都没有时间玩了。”
我鼓励他:“再坚持三个星期吧,等期末考试完了就轻松了。”
他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很烦。我今天能不能不写日记了?”
我想了想,说:“今天不写,明天周五,就更不想写了。”
他说:“可是我真的不想写了。”
我过去抱了抱他,果断地说:“好,今天不写了。”
我想,写日记应该是记录美好的事情、抒发美好的心情,或者反思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有所收获的。如果写日记不能带给他好的体验,纯属成了他的负担,那么不写也罢。
过了一会,所有任务都完成以后,我对儿子说:“睡觉去吧。”
他说:“等一会,我在写日记。”
我很吃惊,跑过去看了看他。
他说:“写写日记,感觉心情好多了。”
我问他:“你不是不想写了吗?”
他说:“我想了想,你说得对,明天一放松,说不定更不想写了。”
我又抱了抱他,走开了。
我想,在任务繁重、压力山大的情况下,或许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的波动,烦躁、郁闷、抓狂,撂挑子不想干了,都很正常。成年人都会如此,何况孩子呢?
面对孩子这些消极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接纳、是安慰,而不是训斥他、批评他。一个拥抱、一句暖心的话,就能够让孩子消化这些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能量,重新收拾心情,再继续努力。而如果我们批评他,“这才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这点小事都经受不住,以后还能干什么大事?”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往往会更加郁愤、气闷,然后顶嘴、争吵、逆反,这些不想发生的事情,也就发生了。
我们常常说“共情”,要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代入对方的情绪。假如我们是对面的孩子,希望父母给出什么反应?希望父母怎么去做呢?想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知道怎么做才能促进亲子关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