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日晚,我像往常一样,提前坐在书房里静静等待一场荡涤心灵的讲座。武校长在开课前,发了几张漫画图,让我们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刚开始,乍看这几幅画,能大体了解其中含义,但是要想站在理论高度去进行说明,又感觉有些难度。直到听完武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解说,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学会倾听”这个话题。
学会倾听,首先需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眼中要看到这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弃想当然,放缓脚步,蹲下身子,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比如对待淘气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个孩子的调皮、叛逆、哭闹,还要用心灵的慧眼看到孩子这个“人”。
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真的“听到”孩子在说什么吗?真的体会到他当时的切身感受和需要吗?
——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妈妈,你看我用泥巴捏了一个小人,多可爱!”“你看看你,弄得满身是土,看这小脏手,一会儿回家好好洗洗!”
——孩子赖在床上:“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那怎么行!只要没生病,每天都要坚持去上学。快点儿起床!”
——孩子回家很开心:“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得了95分!”“哦,不错。你们班有多少90分以上的?你那5分丢在哪里了?”
——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早就告诉你,走路要看着道,别上蹿下跳的,说多少遍你都不听,这下知道疼了吧。”
这些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我们总是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没看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情景也让我深受启发。有一天晚上放学,学生整理书包时,小明像献珍宝一样拿出一个棒棒糖给我看。我当时急着收拾教室,匆匆瞟了一眼,大声呵斥:“什么时候拿的?不是规定不能拿零食吗?”小明很沮丧,没再说什么,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严厉和无情,由于时间紧迫,没来得及继续思考,就把孩子们送走了。后来我坐下来,接到小明妈妈的电话,说孩子中午得到了妈妈奖励的一支棒棒糖,虽然是自己爱吃的口味,但是自己却舍不得吃,想要送给老师。下午放学后,妈妈发现这支棒棒糖并没有送出去,特别好奇,和儿子一起交流才知道怎么回事。
我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正是因为自己觉得站位很高,总是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自居,不考虑孩子感受,随心所欲地对孩子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且不受任何良心谴责,这是多么可怕的教育啊!孩子那幼小的心灵能承受住吗?他在想些什么?会对老师产生怎样的看法?
我坐立不安起来,让孩子妈妈通知孩子接电话,我要向孩子诚挚道歉,要感谢孩子对老师的爱,要肯定孩子这种无私的行为,更要教会孩子勇敢对不理解说“不”……
那晚,我们交流得很愉快,我也从愧疚、自责变得安心、舒心。
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真正的倾听,倾听也会让你更加了解他人,创造出一个积极、温暖的亲子、夫妻、朋友关系。我们希望自己怎样被对待,就知道该怎样对待别人。爱人如己以己度人,真正的倾听就由此开始,走进孩子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也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