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都感冒了,比较糟糕的一天,具体也无法形容了。还是分享一下正能量吧!
论语讲析:求学的3种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以此篇此章为首,或是偶然,或有深意。
孔子极重教学,殆无疑义。《述而》篇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施教必先自学,故学比教更为首要。
此章分为3个段落,亦可谓求学的3种境界。
“学而时习”指的是初学,时习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广,自然内心欢喜。
“有朋自远方来”,指学问达到一定程度,有友人自“远方”来同游共学,自己不复独学,而可收砥砺、切磋之效,在求学之境界上可迈入更高地步,自然更为可乐。有朋自“远方”来,“远方”二字可证来得不易,则友人的勉励与印证,便更为珍贵。
“人不知而不愠”,指的是另一种学问与生命的境界。正如钱穆所言,“学而时习”乃孔子十五志于学时之自况,“有朋自远方来”是孔子三十而立后始以当之,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之后的感受。
“独学”时要“悦学”,有友人时要与之“乐学”,可见求学是生命中喜悦的事。这种喜悦,可以抵抗人生中许多的苦难折磨,可以达成自己的才性与德性之美。这两句正好说明儒家由个人而到群体的关怀方式,先是个人,后到群体,当我们发现了真理,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儒家的终极关怀。
但万一客观条件不允许,别人并不认可我的“善”,那我又该如何?最后一句话,便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假如我用整个生命证明这个善是有价值的,这个善便值得我坚持,即使别人不认同、不愿与我同行,我也要独行其道。但即便在此时,我也不会有一点怫郁、生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这一方面说明孔子对学问中真理的坚持,也说明在做学问的路途上,也跟在生命的路途上一样,是会遭逢许多孤独的考验的。读者于此,应充分体会。(摘自《论语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