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坚信教育的力量。他们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值得教育的机会,循循善诱,以的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孵化智慧,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供人以鱼,不如供人以渔。名师高徒,名师出高徒。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优秀教师总是用一生的力量来准备每一堂课,因为他们知道,若要放射出知识的光芒,就必须用生命之火加热。”
“教育是一生一世的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名师的生命之河,就当这样延伸、这样流淌。”
——摘自《教学勇气》
很少有一本书让我如此震撼。薄薄的《教学勇气》用短短的300页文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沮丧的故事,又用长长的反思启迪着每位读者的思考。作者帕克•帕尔默用心灵哲学解释教育现象,对教育的深思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
“优秀教师总是用一生的力量来准备每一堂课,因为他们知道,若要放射出知识的光芒,就必须用生命之火加热。”初读这段话,有些奇怪,为什么要用一生的力量来备课呢?联系起前后文,才发现其中道理。原来这里所说的“一生”并不是真的活一辈子,“一生”是指的教师的“整个人生”,“整个存在”。名师朱熹也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缘由:不断学习,不断用心灵的激情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名师就是这样炼成的。如果参加工作伊始就至此慵懒下去,那自然也就无法成长为名师。
“教育是一生一世的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啊!教育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不也曾说过吗?“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才情横溢的教师”,三尺讲台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舞台,在舞台上尽情演绎教师的精彩人生,只有用生命之火加热才能放射出知识的光芒。
然而,令我不敢恭维的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 Principor副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原则”也可以变成“灵活”,不上课也可以变成开会,学生的权利可以变成教师的“禁止”,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变成教师的“剪刀+浆糊+奖状”……再加上学期末的灰色成绩评定,升学考试评估……难道教育就得如此产业化?产业化就能衡量出教师的价值?产业化就能检验出名师?产业化就能证明学生能力的等级?诚然,产业化从某种意义来说的确可以暂时性的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如此种种产业化做法只会将教育带入死胡同。
我想说:名师们,且行且珍惜吧!不要被名利遮住了双眼,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正如作者所说“好消息——恐惧可能来的正是时候”,也许正是这份纯真让你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尘不染,也正是那份纯真让你们保持心灵的一致,用生命之火加热放射出知识的光芒。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摒弃名利之心是我们必备的素质。我们要的不是日渐增多的皱纹和白丝,也不是日渐隆起的腹部和日益增长的年龄值,更不是灰色评估下的“禽兽之辈”。我们要的是完整而不是残缺的人生,要的是用心灵演奏出的“同一首歌”。
所以,亲爱的教师们,且行且珍惜。用心灵去触摸、去感受、去体验,我相信名师之光将照遍整片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