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读了《教学勇气一﹣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但读这本书我好像也需要一点勇气。透过这本书,发现作者帕克.帕默尔对各种学问,对各种理论,对各种著作等都有深入研究。作者一边回顾从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年,一边写作,把自己的感悟到教与学的理念付之笔端。但鉴于自己资历尚浅,书中有些章节还是领悟不透。这本书内容共有6章,在前三章里,作者带领我们审视了一些我们教育工作者远离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主题和我们自己的内在力量,探讨了一些帮助缩小教育教学中分离的内在方法:重新认识自我,面对恐惧,并以悖论式的思考方式,全面、完整地认识世界。后三章探讨教与学所需要的能帮助更新和体现真正教育之本的促成关联的共同体,然后让共同体从内心世界融入课堂以及更大的世界。
作者虽然和我们国籍不同,所处的教育大环境不同,但同样为人师者,教与学的本质是相通的。虽然自己领悟不强,但有些章节会与自己的教学引发思考,总结了以下两点感想:
一、正确地面对教学中的恐惧。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恐惧无处不在。作者写到自己从教30年,至今走进教室都会感到恐惧。细读之后,的确是这样。在课堂中,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沉默不语一一恐惧就在那里,好像恐惧自己我会逼他们去背叛他们的朋友;每当讲课自己突然顿塞,不得要领而把学生讲得糊涂,恐惧又在那里。课堂外,写份案例,写份课题,上节公开课等等,恐惧便在心中油然而生。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恐惧。时常恐惧我是不是是一个水平低的老师,是不是是个糟糕的人。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绝不在我之下。学生也害怕: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老师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在同学面前暴露他们的无知,害怕显得自己愚蠢。所以恐惧将课堂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了分离,这样的教学就瘫痪了。之后,边同自己与学生、自己与同事、自己与学科也会逐渐分离。
你看,为了不与恐惧正面交锋,学生会不与你的目光进行对话,躲在书本后面,保持沉默;而你极有可能也会躲在威严、权力、资历证书,还有教学的技巧后面,隐藏自己,隔离学生。然后学生心里想着:赶快给一份答案吧,我不想思考了。作者在书中告诉我,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成长。
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糕,这种恐惧或许不是失败的信号,而是要去关注我的教学技能的一种证据,需要去充电学习。我恐惧在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个问题,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让我逃避这个问题,而是在发出一个信号: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必须注意。我恐惧不敢在众人面前参加优质课评比,或许不是懦弱胆小,而是坚定了我的信心去参赛时需要的风险。
恐惧在学生心里也能扮演积极角色。老师帮助学生战胜恐惧,让学生知道这正是我们正处在真正学习的边沿上。有所感悟、有所触动的恐惧是一种健康的恐惧,这种恐惧能强化我们自己,强化教学。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割断我们与学生、学科密切联系的能力,会破坏我们教与学的能力。
二、开创真正实践的共同体的空间
作者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权威。课堂中的学生紧紧地围绕着学科的主体(书中称之为"伟大的事物",我理解为就是我们的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作者认为应该就像市民大会,更像热闹的市集一样为之进行交流争论。课堂中的认知、教学和学习过程不能看起来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一个方向。教师更不应该因为受过知识的训练或培训,然后一个"纯洁"的知识的守护者,自上而下地传输给你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是分层次的、线状的。
真正的教学共同体绝对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圆形的,互动的、动态的。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也应该是课堂中的学习者,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探讨者。在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习者与文本教本之间,公开挑战彼此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学科知识,认识世界。
科学的认知在于亲自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研究,而不是教师的讲授。就像作者书中讲到的一个案例:医学院的教授坐在讲台上,台下是学生们。教授手执教鞭,对着一具挂着的骷髅指指点点。学生的任务就是做笔记,记住所有信息,在测试中把它默写出来,并且能在实验室内使用它。两年过后,实习的学生们在医院跟他们第一位病人见面。让医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奇怪的是:为什么学生们会像对待一具挂着的骷髅那样去对待活生生的病人?还用说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灌输式的学习根本没为学生提供任何自己主动去发现的经验。
老师要让知识置身于教学之中,学生之中,通过实验、实践,与真正的知识联系起来,去观察去发现,甚至去交流去争论,这样才能真正地去验证事实,认识客观事物中的客观现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能讲学到的东西用到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