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充满痛苦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孩子想做成点什么事,都要在心理上经历克制,与意志力做长期斗争。
想要早起,那么每天早上必然要咬牙打败睡意,离开最舒适、最放松的区域,开始学习生活。
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在培养自觉性早期,父母的作用举足轻重。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自律性是大人“逼”出来的,然而这种“他律”对孩子影响并不会很长久,一旦离开了来自大人的压力,很多孩子就会恢复原样。
自律、自觉的本质是自我控制,我们只能在后面轻轻推,如果逼得太紧反而得不偿失。
首先,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要尽早。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最基础的生活习惯,比如按时吃饭、早睡早起、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有限、玩完的玩具自己收好等等。
孩子一旦通过习惯适应了这种克制,慢慢就会内化成自觉,后面的路才好走。
有位高考状元的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孩子一岁多开始,父母就开始订很多幼儿画报、绘本。
坚持亲子阅读一段时间以后,女儿爱上了阅读。平时除了学习之外,阅读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一定要有远见地从小时候开始督促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其次,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懒散去陪伴孩子。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用心的陪伴。
学习上的自觉性,早期要父母耐心地辅导,把习惯打好;生活上的自觉性,更是要能忍受孩子一开始“什么都做不好”的麻烦,一步一步培养他的独立性。
不然,大人的懒散会直接影响孩子,比如想让孩子远离手机,自己却放不下手机;想让孩子多看看书,自己不翻一回书;想让孩子多运动,自己爱宅在家里……
看到这样散漫的父母,孩子会怎么想呢?
如果父母无法管住自己,更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
改变孩子最大的一股力量,不是靠说教,而是父母的实际行动,陪着孩子一起进步,更容易教育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孩子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的照出父母的样子,孩子的急切映射出父母的冲动,孩子的易怒映射出父母的暴躁。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长在平时交流上要有意识的慢下来,与孩子交流时候要“蹲”下来,不仅身体蹲下来,心里也要蹲下来。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控制住脾气,保持平和与孩子交流。如果临时做不到平和,一定要采取适合方式避开锋芒,如家长可以暂时离开孩子等等。家长可以运用喜好原则,把孩子做的慢的事情与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进行捆绑。比如与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进行捆绑等等,激发孩子做事的注意力,提高做事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急脾气会慢慢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