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在每一个家长、老师身边可能都存在早恋的孩子,大部分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早恋的态度几乎是谈“早恋”色变,那么,“早恋”真的不正常吗?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于“早恋”的解释:过早地谈恋爱。过早说明是在不恰当的年纪干了不恰当的事,所以称之为过早。我们再来看看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青春期恋爱,俗称“早恋”,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建立恋爱关系或对他人产生爱意的行为 [1-2]。“早恋”一词在中国大陆地区被广泛使用,相较于“青春期恋爱”,隐含来自社会观念的否定色彩。通过以上两种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从思想上来看,对于“早恋”这件事我们国家是偏向于否定态度的。如果站在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早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青春期是孩子开始对性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时期,因为在临近成年的青少年时期,性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是生物学角度,从这个角度看,“早恋”是正常的,这是人的发展阶段的正常表现。
在教学岗位工作的这些年,遇到不少“早恋”的现象,大部分是在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两个年级段。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遇到学生“早恋”,应不应该去管,怎么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在学校发现了孩子“早恋”的问题,应不应该和家长说,怎么说?说了以后怎么处理?后果是什么?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学生“早恋”,一部分老师的做法是快刀斩乱麻,告诉家长,然后“棒打鸳鸯”。还有一部分老师是静观其变,如果不影响学生成绩,不做出出格的事情,就不会告诉家长,也不会过度的去干涉。当然,还有一部分老师可能会声东击西,利用班队会时间给学生上一节关于“早恋”的课,目的是含沙射影,让“早恋”的学生意识到这个年纪应该是学习的年纪,而不是谈恋爱的年纪。以上三种做法,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又是不对的,我们无法片面的判定,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对于老师,这也是一个让人感觉到头疼的问题。
我查阅了资料,了解到“早恋”这个词在国外是没有的,他们对于“早恋”的态度是不反对、不禁止。那为什么我们很少有人做到如此呢?尤其是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早恋”情绪会特别激动,恨不得把孩子暴打一顿。我想,这是认知水平有限导致的过激反应。写到这里,想起武校在蒙阴六中讲课时做了一个现场调查,听课的家长和老师有多少人在小学或者初中没有“早恋”过,在场的接近一百多位老师和家长几乎没有几个人举手。这说明,几乎所有人在青春期都会异性产生好并且想接近。家长之所以反应如此大,一方面是怕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毕竟孩子年纪小,有些事不好把握分寸,家长担忧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害怕孩子因为谈恋爱而影响学习成绩,从而荒废了学业,虽然现在我们提倡全面发展,但是在很多家长意识里还是一考定终身。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家长反对孩子“早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有没有考虑过,如果干涉孩子“早恋”,导致了比“早恋”更严重的后果,你该如何收场?如果孩子为此出现了过激的行为怎么办?如果孩子因辍学怎么办?所以,这也就是涉及到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武校讲,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学会价值选择,先预设一下后果,然后做出综合的比较,三思而后行,这样,是比较理性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所以,在遇到“早恋”问题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里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性格。
最后,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早早的踏入社会了,恋爱了,那这还叫“早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