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亲子日记第33篇 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班瑞泽妈妈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晴


相信许多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因为一点小事突然发脾气,大哭大闹;严重一点的,甚至还会摔东西、动手打人。

这个时候,如果你妥协,去哄他,那下次多半还会故伎重演。而如果你压制孩子,孩子可能会害怕你,不敢再忤逆,但他却会私下把气撒在其他地方。比如欺负弱小的弟弟妹妹,攻击年迈的爷爷奶奶。似乎无论你怎么做,孩子的坏脾气就是无法彻底消解。


这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01

﹣攻击是万能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

为什么你的方法不管用?

第一种情况,假设你选择了妥协。

你依着孩子的要求,去迎合和满足。

那么在这场"战役中",他赢了,你输了。

从中孩子会形成一种感觉:攻击是万能的,可以让我成为「强者」。

此后,他便会逐渐习惯使用攻击性,去「掠夺」他想要的一切。

第二种情况,假设你没有妥协,而是反过来通过训斥、讲道理让孩子妥协。

因为忌惮于你的权威,孩子会认错,会做出所谓的改正。

但在这个"被制服"的过程中,他同样也会产生一种感觉:

攻击是万能的,可以驯服「弱者」。

他认同了你,同时也会学着你驯服他的方式,去驯服别人。

说白了,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专门欺负关系中的「弱者」。

而当身边没有「弱者」的时候,他可能还会再度面向你,发起被动攻击。

即采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比如拖延、敷衍、不合作等,以此来「攻击」你。

就像一个小女孩被强势的妈妈催促着写作业的时候,她心里非常反感,但她不敢直接表达出来。

于是,她会通过一次次把简单的数学题故意算错,来「攻击」

一旁心急如焚的妈妈。

一开始,妈妈可能会感到很不可思议:

"这些都是你会的题呀,怎么还算错那么多呢?"

慢慢地,妈妈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生气,最后甚至还会暴跳如雷,让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面对孩子的攻击,无论是「妥协」还是「强势驯服」,其实都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欲。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被「卷入」到孩子的世界。

你被迫在孩子的地盘里跟他争高下,不断与之纠缠,而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攻击欲。

02


﹣拒绝卷入情绪纠缠-

理解了这一点,再去谈"怎么办",也就清晰了:

拒绝卷入,拒绝与孩子的情绪纠缠。


具体要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

孩子在学校犯了点小错,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

回到家以后,他冲你发脾气,死活不肯写作业。

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呢?

你有2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

介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帮他处理当下的问题。

比如好言好语地哄他,答应他提出的各种要求,让他乖乖去写作业。

或者不停地讲道理,压制孩子的情绪,强势命令去写作业。

如此一来,就会很容易像前面所说的,过度卷入到孩子的世界,并助长他的攻击性。

第二种处理方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

单纯看见孩子当下的情绪,不做介入。

比如平静地回应他:

"我感觉到你好像很生气,似乎正在针对我。"

许多孩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否认。

"我才没有,我只是怕你听不见,说话声音大了一点。"

这个时候,不要急着辩驳,也不要急着去揭穿,安静地听他说就好了。

也许他会向你承认事情的原委,也许他什么也不打算跟你解释。

那都没关系。我们不需要介入去帮他解决问题。

只需要单纯地看见他的情绪,与他同在,就足够了。

接下来你会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你接住的那一刹那,他的攻击性就会开始减轻,并逐渐消散。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不去帮他解决问题,孩子怎么可能会变好呢?

然而事实是,不介入孩子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03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

不介入,为什么会更有用?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把人的情感划分为最基本的两类:

忍受得了的情感, a 元素;

忍受不了的情感,8元素。

把内在「忍受不了的情感」,转化成「忍受得了的情感」,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

足够好的父母,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孩子进行情感转化,促进孩子的心智化成长。


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给孩子的情绪体验


将孩子不能忍受的情感赋予一个名称,一个概念,让

它变得更加有逻辑、更加理性,然后再返回给孩子。


你生气了是吗?你害怕了是吗?


当一种情感被命名以后,它就会从「模糊」变成「具体」;从「难以承受」变成「可以承受」

回到前面的例子,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向你胡乱发脾气。

你直接回答说:"我感觉到你好像很【生气】,你想攻击我?"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将3元素转化成 a 元素的例子。

既命名了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我感受到了你的愤怒,也感受到了你的攻击;

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如何将3元素转化成 a 元素的楷模

我始终稳稳地站在这里,没有被你吞噬,也没有被你打倒。

当孩子的锋芒被你温柔地接住、命名并返还以后,他会切身体验到这种以柔克刚的美好感觉。

然后逐渐地,他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尝试接住、命名、消化他内在的种种情绪。

如此一来,他也便会逐渐恢复智慧和理性,去看待和解决现实中困扰他的问题。

就像平时,当你情绪不佳的时候,有个人愿意听你吐吐槽就够了,因为发泄完了以后你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但如果那个人总是急着替你做分析、出谋划策,你反而会觉得抗拒,甚至还会有一种被对方干涉的不适感。

同时泛化到与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亦是如此。

当孩子在学习上压力过大,时常出现情绪问题时,

你并不需要介入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亦或提供更多智力方面的帮助。

你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 a 元素的环境,就完全足够了。

04


﹣让内在小孩长大﹣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难的。

因为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攻击,我们很难做到情绪不受干扰。

主要原因有2点:

其一:我们害怕攻击和冲突。

首先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多是鼓励孩子要乖,要听话,不太能容忍孩子存在攻击性行为。

当我们的文化无法包容孩子的攻击性,身为父母的我们,往往也很难容忍得了。

也因此,我们时常会听到父母愤怒地冲孩子大喊:

"我生你养你,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没有资格冲我大呼小叫。"

而当我们透过心理学的视角去看,

孩子出现攻击性,多半是他在某一方面不高兴了,受委屈了。

因为无法承受这部分强烈的负面情感,所以他要通过攻击别人来释放内心的不快。

他是在攻击你吗?

不是!他其实是在向你求助。

这时,我们眼前看到的,便不再是一个充满恶意的攻击者,而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可怜孩子。

其二:我们自己也不曾被接住过。

很多父母,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包容的环境里,内在情绪从来不曾被接住。

也因此,他们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将「忍受不了的情感」进行合理地转化。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觉知与成长。

可以尝试进入一段安全的关系,去体验这种情绪被接住、被涵容的感觉,从中去成长。

也可以通过冥想、内观、写日记等方式,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下与自己联结,自我觉察。

去觉察真实的内心,去释放未表达的情绪。

去拥抱曾经那个充满恐惧、无助的内在小孩,让自己的内在情绪慢慢被接住,实现自我赋能。

以一个成人的姿态陪伴着内在小孩慢慢长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课。

你成长了,孩子会跟着成长;你成熟了,孩子也会跟着成熟。



写在最后

人和人纠缠的本质,往往在于承接了不属于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与孩子关系,还是与伴侣的关系,亦或是与朋友的关系,都是如此。

一旦介入到对方投射过来的负面情绪情感,我们便成了它的"被动承担者"。既破坏了自己内在的稳定,也影响了对方自我的整


也因此,当它来临的时候,静静地当一个观察者就好。不被它吞噬,也不与它对抗,静观其变,静待花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修复和治愈。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137713
推荐日记
《106篇 星期四 6月22日》
《随记》
《108篇 星期六 6月24日》
《2023.6.26 星期一 阴》
《【第87篇】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亲子日记第33篇 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亲子日记第32篇 焦虑的期末考》
《当妈的女人2023年6月27日星期二晴第867》
《四年级一班李亚轩》
《倾听孩子的心声》
《生日快乐!!》
《80 感恩》
《端午安康》
《亲子日记126 钻石画》
《2023年6月26日周一476天新日记76天》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天气:雨转晴》
《2023.6.27 第一百零六篇》
《(449)假期第三天 2023.6.24 日 星期六 天气晴》
《随笔》
《笑笑就好(572篇)》
《亲子日记110》
《2023年6月26日109篇》
《随记》
《亲子日记第108天》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二 晴 亲子日记76篇》
《周末日常》
《第37篇 免费得来的东西》
《复习风波》
《2023年6月27日,星期二反弹》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第 237篇》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