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日记第123篇
父母不要替孩子成长
男孩好动,就让他尽情地释放吧,“粗线条”的男孩更乐天,他们不拘泥于学习、生活中的条条框框,甚至会在青春期叛逆得让家长头疼。
但只要你学会掌握孩子的心理,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渐渐地就会发现:原来亲子关系融入后,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大大咧咧的男孩,经常记不住事,同时他们忘记悲伤也很快。这样的男孩更容易获得快乐,不会被烦恼和挫折困扰太久,更不会走进死胡同,也不会走极端。男孩需要父母耗费更多的心力和耐心。
如果家长束缚孩子的想法,只让他听话,他没有办法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不知道什么是对错,时间长了,就抑郁了。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忽略。
如果一个孩子,事事都“听话”。这个“乖孩子”很可能活成一场悲剧。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和需求。而“乖孩子”只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一个人如果不自我,活不出自己的味道,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事例:
考上北大的孩子自杀了,他在遗书中说:“我已经替你们考上了北大,请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不要把我的尸体运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看似大逆不道,却表达了内心听话很久的压抑。
乖,并不是一个夸奖,而是一种驯化。这种教育方法会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孩子养成了废人。
很多孩子失败后一蹶不振,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很乖,突然遇到挫折就承受不了,因为社会不会惯着谁,更需要多变的思维去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