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
今天的学习总体来说分为了两部分,上午理论、下午实践,两者结合,收获颇多。
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余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了2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大家讲解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方面面。尽管这是一堂线上学习课程,但我还是打起12分的精神,紧跟余教授讲课的节奏。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这次培训的主题也是围绕在这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一个研修培训。那么清楚什么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这个理论概念我认为也显得尤为重要。借用余教授给到的一个解释在这里我在重新回顾一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在教育环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最大化建立人、技术、教育实践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和谐关系,推动教育模式与业态创新,通过教育组织变革来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支撑教师与学生更高层次生命成长,实现以数字信息为基础设施和支撑工具、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生态的过程。如果一下子抛给我一个这么长的概念让我自己去理解,我恐怕只能理解个1.2分,但是通过听余教授这堂课,我仿佛已经可以理解到7.8分,剩下的2.3分可能还要靠后期的实践学习再次深刻的去理解。
余教授这堂课主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的5个阶段和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11条来具体呈现。在数字化转型的5个阶段中他都是从技术层面、业务层面、人本层面这三格维度去分析每一个阶段,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关键点再度剖析,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说他讲到第五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阶段,提到从技术层面上此阶段通过“算力网络、泛在计算实现数据无缝流转、自然共享……。”他引用了《算力网络白皮书》中的概念,算力网络是以算为中心,网为根基,网、云、数、智、安、边、端、链等深度融合,提供一体化服务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算力网络的目标是实现“算力泛在、算网共生、只能编排、一体服务。”达成“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的愿景。我在重复这个概念的时候仿佛就感受到了它的一股力量,这让我想到了昨天王立新校长(青岛西海岸新区和悦教育集团智慧教育负责人),昨天他讲到的自己学校的一个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大数据校园建设的一个情况,他们基本已经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领头人,我想这所学校应该就是余教授所说的第五阶段的那百分之1.2的学校吧。
余教授第二大部分的内容主要如何推荐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11大条,虽然我现在的角色定位还在那样的高度上,我也只不过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是通过余教授给出的方向,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或许谈区域的一个推进我很难去做些什么,或者带去什么影响,但是从我们学校的一个角度,或许我可以为我们学校在未来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做点什么。至少在理论层面上我先有了一个自己的知识建构,我深刻的记着余教授说的,要转换推进的方式,要以应用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作为驱动,用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用数字化转型来赋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白问题才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有了这样的思维导向,至少在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可以少走弯路。
余教授的课程结束后,是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鑫老师的《教育数字化战略下智慧教学如何落地》兼谈教师的GTPCK与智慧教学能力,说来也有趣,在休息的间隙,杨鑫教授在台下和杜老师还有我的同桌交流,我本来想补充一下余教授这堂课的笔记,确被他们几个大咖的谈话吸引了,放下手中的笔,也参与了进来。我当时以为杨鑫教授就是一起来培训的老师,年轻、帅气、言谈间感觉很有才华又很谦虚。没想到这样一个年轻的90后小伙子竟然是东北师范大学直聘的教育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曾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太多优秀的标签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真的是太优秀了。他的这堂课讲的太精彩了,我在听了他的开头10分钟后就果断打开录音机开始录音。
杨教授在讲课一开始先抛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就是说教育数字化战略和智慧教学的必要性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回到了教育的起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努力做到立德树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培养,杨教授举了个例子,他说,如果华为不干了,任正非的班谁来接,这个接班人该怎么培养?他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才能让这个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这个例子一下就把我们从一个特别大的理论高度和占位拉回了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做教育也是一样,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希望社会安定祥和,都希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那么就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回到了刚开始的问题怎么样培养?
在这堂课中教育数字化、智慧教学给出的答案是,培养智慧的人,用技术赋能教学,促进学生智慧发展。说到“智慧的人”什么是智慧呢,杨教授说智慧、核心素养不是对事实性知识的简单记忆、理解,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系统性、高阶的思维体系,极具个性化。是的,就如杨教授所说我们都想做一个智慧的人,都想把自己学生和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高阶思维的人,但是通过传统课堂的教授、灌溉很难获,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解决问题、思维的过程,在其中进行建构内化,积累经验。一对多的讲授,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学习,所以我们倡导项目式、个性化、探究式的教学。课堂时空所限,教师人力所限就导致了无法进行高阶的培养,所以技术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的介入可以解决,利用技术支持个性化的教育。
智慧课堂教学变革的初衷也是用技术补足传统的短板,比如利用信息化工具,数字化资源,智能化平台,数据共享等可以实现及时、全面的监控学生学习、生活行为数据,挖掘、提炼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发展规律、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对其进行针对性干预。这里还要遵循利用目标和需求导向来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问题所以有效的顺序是要先有问题,再有需求,再有技术的一个应用,让技术的作用成为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而不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在西医里面我们去到医院都是先去做CT或者各项检查,目的是要得到一组数据,医生根据精准的数据而不是经验来对症下药,其实教育也是,教育也可以借助技术获得有效的数据,然后进行有效的教学干预或者说“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根据问题、需求建立数字化资源,让教育数据化,让数据教育化。
通过杨教授的课,我也有了很多思考,虽然他是一个理论高度很高的博士,但是他通过理论和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切入讲解,让这堂课毫无违和感,对于我这样的小白听的是津津有味,一堂很“过瘾”的课!
今天下午的项目式学习,老师手把手带着去做了一个“垃圾分类”主题下的创新实践项目,从入项一直到最后的汇报,我认为我们小组都完成很好,临时组建的这个小团队,每一个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能与几位优秀的老师在此次培训中有这样形式的一个接触我还是感到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