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收获一份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读有所获,本周的共读依旧是收获满满。
第十三条的原文是“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乍看文字有些复杂,在我仔细研读后,发觉此中的深意。联系到第十二条讲到的教育成功的四点,本条点出教育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让我们反思:真正的的教育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大部分情况下会把成绩不如意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的底子差、家长督导不及时,亦或是老师的授课知识点偏颇。然而,在读了这一条后,我深深的反思。教育的失败不仅仅是学生一方,家长一方,或是老师的一方。就像这一条列举的六点,作为老师,我们要有预见性,预见事情的发生的后果,抓住时机(关键期),并且顺应自然。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去引导孩子们正确的交友观、交际观。我想,我们在知道了失败的原因后,对比反思,一定可以朝着教育正确的方向迈进。这也正好对应出了第十四条所说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恰恰很好的总结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上边说到,教育的失败绝对不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中任何一方造成的。那么,第十五条说的是:“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这不就说出了学生的心性的不同。读到这一条,我的脑海里不禁在每一点上对应上了班上的某些孩子。贪多务得、狭隘寡闻、轻率勇为,还有畏难而止,多么全面的说出了孩子们的特点。知道了根源在于心性的不同,找到了根源,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针对性的教育,这也就是“因材施教”。看来,古人对于教育的看待都是相通的。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性,需要我们更多的用心来引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