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看到珺玉哥哥凌晨两点半发来信息,说地震了,工作室所在的位置,整栋楼都晃了几下,所有翻译国外订单的夜班人员,不敢做电梯,挤破头的从楼道往下冲,等他跑到车上,瓢泼大雨倾泻而下,湿了个透心凉。
我很惭愧,我和珺玉整晚都睡得很香,地震和暴雨,我一点也没意识。模模糊糊中,好像做梦开车去潍坊的路上,我还一个劲的嘟囔今天的路不是很平,怎么开起车来感觉坑坑洼洼的,车颠的很,现在想来,应该那时那刻整在地震。
记得书上说过,潍坊地处中国东部最大的断裂带,郯庐强震带和诸城至惠民属于中强地震带。
我趁机给小珺玉普及地震的基础知识和地震前兆现象。
一、地震的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二、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会出现异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树开了两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树也有开花的现象,说明植物对地震也有很强烈的反应。形成原因主要有:
(1)在断裂附近的树木,由于构造的应力和热量,温度升高使树开花,一般呈带状片状;
(2)电磁效应与生物机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电磁效应能够促使植物生长;
(3)由于暖冬现象,气候变暖,使树木二次开花,植物异常对应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属中长异常期。
小珺玉说听的头大,但为了庆贺震后仍然安全,她趁机找理由想出去嗨吃嗨喝,珺玉哥哥说放假这么久了,一次也没全家一起出去吃顿饭,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于是,珺玉哥哥从网上搜了附近十多家不同特色的吃食,但小珺玉看都不看,说要去就去韩园自助,好吧,又被她宰了一顿。
分享朋友圈里的一段话:凌晨的地震告诉我们:
如果这一震就是永别,你还会计较这么多的人和事吗?大地温柔的动了一下,提醒我们善待身边的所有人,珍惜每日清晨带来的美好,且行且珍惜,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微笑面对生活每一天。
我是南湖学校四年级二班李珺玉的妈妈,孩子成长的路上,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助力生命成长,让爱传出去!
亲子共成长,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