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所“暴露无遗的缺点”,更是令家长和老师们啼笑皆非甚至抓狂。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充分的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习成绩进步,不就是把一道道错误的题目订正,并且尽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吗?那么成长也就无非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修正自己偏颇的方向呀!
“学者有四失”,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偏向。日注从各个角度作出不同解释,综合起来有如下四种:一指学生的才质。如吕祖谦注:“或失则多,才有余者;或失则寡,才不足者;或失则易,俊快者;或失则止,钝滞者。”二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戴溪注:“失之多者,,博采以为功;失之寡者,约取以为精;失之易者,泛应而不能致思;失之止者,小成而莫肯前进。”三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如王夫之注:“多,泛记而不亲也;寡,专持而不广也;易,果为而不知难也;止,循分而不能进也。”四则兼指学生才质和学习态度。如郑玄注:“失于多,谓才少者;失于寡,谓才多者;失于易,谓好问不识者;失于止,谓好思不问者。”以上各种因素实际上都存在,只是不同的教育対象有不同的思想倾向,程度上也有轻有重。主要问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对学生的“失”仅仅“知之”还不够,“知其心”,是为了“救其失”;欲“救”其“失”,必须“长”其“善”“长善”必先“救失”“救失”是为了“长善”。教师要善于用表扬取代批评,用鼓励取代指责。先有教师“教”的耐心,才有学生“学”的信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本无对错,在某些阶段或场景中可能是缺点,在另外的时机里也许恰恰是优点。为人师者一定要具有一双慧眼,尽力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亮点并着力放大,并帮助他以如此优秀的标准去约束自己,为尚在摸索前行的少年们照亮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