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通过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潜移默化的将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不提倡的,等等。我们父母要在是非明确的前提下,在平时的言谈中,有意识地让孩子逐步认识和分辨,什么是大是大非,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有些父母,经常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周官”身份向孩子发号施令,提出一些与父母自身言行完全相悖的要求。比如,一方面要求孩子说话有礼貌,讲道理,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自己对孩子说话大呼小叫,不尊重孩子的方式。事实上,想培养讲道理的孩子,父母自己首先应该讲道理,而不是教训孩子讲道理;想让孩子尊重别人,父母应该首先尊重孩子;想让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人,父母首先要对孩子说话有礼貌,而不是恶语相向或者歇斯底里。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会关注、鼓励甚至是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的任何行为。但是当孩子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开始较多的指责和批评孩子,态度和语气也很恶劣。这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父母也许很快就会在孩子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然而很多时候孩子又会因此而受到责备。有的父母内心希望自己的孩子逞强能干,不被别人欺负,因此,每当自己的孩子欺负了别的孩子时,虽然表示不该如此,但往往会笑着走到孩子的身边,抱着她说:你怎么能打人呢?“但其实,孩子从父母的反应中得到的结论是:这是可以的,至少不是很严重。因此,以后还是会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孩子的所作所为,往往是父母价值观取向的具体表现,所以,父母应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