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谈的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而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表现为知识面太窄,抱残守阙;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不专一,浅尝辄止;有的学生表现为固步自封,畏难而退。这四种类型的毛病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既要擅长发扬学生的优点,又要擅长克服学生的缺点。
“长善救失”其实反映了教育和教师的作用,而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真正想要发挥“长善救失”的作用,做到激发学生的优长和潜能,并克服其缺点,弥补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强调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潜能和价值,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发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和价值,促进其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实现了自我价值,学生才能真正快乐和幸福。
《礼记•学记》还提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 然后民知敬学。” 教师的人格得到尊重,他所传授的知识才 能得到尊重;知识得到尊重,民众才知道重视学习。指尊师、尊道、敬学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里体现了“向师性”的作用。教育学家凯洛夫说过:“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仿效的榜样,然而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作风民主、和蔼可亲的教师容易成为学生的良友。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爱护学生是期望他们承担起建设未来的重任。教师要把爱的高尚情感投给所有学生,期望所有学生都能成长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