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学习过有关《学记》的内容但未做深入的通读、精读。这个暑假抽出空来整体通读了一遍,一千余字的《学记》,语言艰涩难懂,但内容短小而精悍,概括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再次被古代先贤的教育智慧震撼,深感其中教学思想深邃,教育眼光长远。
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计算题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打心底的认为非常简单,越是简单的问题越是容易出错。我们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后,就会知道学生容易在哪里出错,比如,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23×40容易计算成23×4,简便计算,得出结果之后把个位上的0漏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出错之前就把易错点指出,防患于未然,预防学生犯错,及时引导,学生就会避免走很多弯路,这就是“豫”。同样是23×40,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数位不理解,因为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比较形象具体,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及时施教,告诉学生其算理,结果是92个十,所以是920,这就是“时”。学生只有先学习 23×4,才能在学习23×40,这就是“孙”。学生在解决这道算式时,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只有集中一起讨论学习,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取长补短,这就是“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是填鸭的工具,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教学原则,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学记》中的“豫、时、孙、摩”,就是非常好的教学经验,短短的四个字,道出了教学成功的精髓。这些教学经验,在我们教学实践中,都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读了《学记》,我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许多做法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环节,并没有充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我自己讲解,引导的过多。面对全体学生,我也并没有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还是忽略了一些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我自身的业务素养,教学能力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科研究,加强教学反思,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改进、提升,实现“教学相长”。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