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适度养育》
储老师育儿

《适度养育》一,“过度养育”的特征及其危害性

本书副标题: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

作者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朱迪思·洛克

最近,网络上的社会新闻多了个热门关键词:“全职儿女”,指的是很多年轻人因为暂时无法就业,而选择和父母一起生活,负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同时由父母负担基本生活开支。

在各种媒体对“全职儿女”进行的采访中,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并不是完全无法就业,而是在进入社会后,由于心理脆弱,缺乏社交沟通和独立生活技巧,主动选择了退回原生家庭这个舒适区,让父母背起自己,负重前行。

在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失意青少年也选择既不上学,也不就业,在家啃老的生活模式。在日本,他们被称为尼特(NEET)一族,而在美国,则被称为归巢一族。

在这本书里,作者洛克形象地把这种脆弱、无法独立生活的孩子称为“盆景儿童”。

你认为“盆景儿童”是如何形成的?

他们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时走入了哪些误区?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就回忆说,他自己曾经接待过一对夫妻,他们竭尽所能地给自己的女儿创造了最好的成长环境:送她进优秀的私立中学,支持女儿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马术和舞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全心全意地照顾女儿,母亲甚至为了能够给孩子充足的陪伴,辞去了原本不错的工作,而父亲则会在每个周末带着全家去旅游;然而,他们的女儿却丝毫不感到幸福,常年情绪沮丧又愤怒,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痛苦。

作者说,自己曾经认为,导致亲子关系不佳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积极履行责任,或者父母双方养育理念不一致,但近年来她发现一种全新的教育误区正在迅速蔓延:那就是,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一边过度倾注资源和关注,一边对孩子提出了一系列难以达到的要求,从而让孩子不仅无法变成独立负责的成年人,还拥有了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她特地发明了一个名词“过度养育”,来形容这种错误的教育模式。

作为对策,作者认为,父母们应该对孩子采取一种“适度养育”的模式,果断削减那些过剩、不必要的物质和关注投放,并且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预期,这也是本书题目名称的由来。

那么,如何来判断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否属于“过度养育”,健康科学的“适度养育”到底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本书主要内容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错误的“过度养育”有哪些特征?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第二部分,为了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信、合格的成年人,父母应遵循哪些原则和具体方法才能实现对孩子的“适度养育”?

~~~~

第一部分,“过度养育”的特征及其危害性

在书中,作者洛克还特地给我们画了一张图,通过家长对孩子的“回应”以及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这两个维度,把亲子养育细分为四个维度,也就是四种模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所谓“回应”,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照料和关爱;而“要求”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通过言传身教,激励与承接,确保孩子达到期望的各种手段。

(要求)

高^

丨权威型|专制型

丨………丨………

|溺爱型丨忽视型

低丨一一一一一一一>

高 (回应) 低

那到底什么是过度养育?是不是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左下角那种高回应,低要求的“溺爱”呢?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传统儿童心理和教育家都认为,同时对孩子做出高要求,并对孩子的要求做出高回应的“权威型”育儿模式,是最理想的。然而,今天很多家长的想法却陷入了一种思想误区,那就是,既然自己在育儿中的投入和得到的回报成正比,那么自己只要不断追加投入,就可以持续得到不断增长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家庭对孩子的回应,也就是资源投入,以及对孩子的要求都升高到了一个非正常乃至极端的水准。按照作者洛克的说法,这种同时具备极端回应和极端要求的养育模式才是“过度养育”。

作者洛克就总结了在养育过程中极端回应和极端要求的几个特征,如果身为父母的你,怀疑自己已经超越了适度养育的范畴,不妨留心一下,对照看看:

首先,“过度养育”在“回应”方面的特征包括:

1,整个家庭生活以孩子为绝对中心展开,父母甚至会放弃让自己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工作升迁机会,就为了维持已经过分充裕的亲子相处时光。

2,为孩子提供物质极大充裕的童年生活,甚至超越父母收入可承受的标准。

3,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为孩子各种失范,甚至不良行为找借口,并做出过度解读,从而导致孩子发现自己利用最轻微的行为也可以让父母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并实现情感勒索。

4,对孩子过度信任:如果孩子犯错,父母常常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而使得孩子习惯于撒谎,也就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描述外界的一切,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受害者心理”,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

反过来说,极端要求和对孩子的极端回应,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家长的思维定式就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那孩子就理应给自己相应的回报。

具体来说,在过度养育中,父母的极端要求通常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在学业和特长技能上,要求孩子出类拔萃,无视孩子的能力天赋短板,信奉“大力出奇迹”,不断压迫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让孩子不断自我加压,一点挫折都会让他们感到心理崩塌。

2,在人际关系上,要求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社交明星,甚至为孩子的社交规定了严苛的量化标准,结果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真的有社交障碍,或者干脆把社交生活决定权交给父母。

3,强迫孩子保持快乐,忽视孩子真正的情绪表露。

为了让大家对“极端养育”有一个直观印象,先来看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案例:(CCTV和百度等都有详细报导)20世纪90年代,湖南曾经出了一位天才少年魏永康,13岁就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大学生,17岁更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破格录取,被誉为“东方神童”;但最终,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交沟通技巧,同时知识结构也无法达到研究需要,魏永康最终被中科院劝退。

魏永康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与其父母,尤其是母亲曾雪梅的养育模式密切相关。曾雪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她都不让魏永康插手,她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连牙膏都要挤好,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雪梅还亲自给他喂饭,让儿子边吃饭边看书。

魏永康自己也回忆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不允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学习的精力。因此,魏永康的性格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刻意回避和同龄人社交,而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

当然,还有一部分父母,他们的“过度养育”就是直接的放纵和溺爱,投入高,要求低。作者洛克形象地称之为“直升机父母”或者“割草机父母”:他们时刻“盘旋”在孩子头顶,孩子遇到风吹草动,这些父母就会直接“空降”,对孩子施以援手,清除障碍。洛克列举了一些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案例,相信其中很多我们也不会陌生:例如,孩子十岁了,父母还在餐桌上帮他们切食物;孩子成年了,不许他们考驾照;甚至有一位母亲,不放心上大学的孩子,居然想在孩子大学校园里搭帐篷,并要求校方答应,在开学的前两周里允许自己和孩子一起睡。

本书的译者,社会心理学家陈晓也回忆了一些自己在大学任教时,遭遇的怪事:当自己的学生遇到麻烦和挫折,比如考试挂科,或者违反了学校规定面临处罚时,他们的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着急:这些家长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自己,心急火燎地拜托自己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甚至直接跑到学校来向老师求情。更有甚者,这些家长还会拜托老师出面,给孩子解决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比如宿舍同学关系,甚至每天叫孩子起床去上课等等。

家长的这种行为将直接导致孩子无法独立面对问题,接受现状,并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并且会形成各种心理缺陷与人格障碍。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过度养育”的出现呢?

作者认为,这要归咎于几个因素,头两个是物质层面的: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生存环境更加安定,所以这就使得我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并且把孩子的需要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孩子的自由意志和各类物质精神需求。其次,是孩子的自尊;然而,对自尊的过分强调和重视,导致了一种养育观念上的误区,那就是优秀的孩子都是高自尊的,而孩子是否能够具备高自尊人格,原生家庭环境几乎要负担全部责任;所以,孩子在各个方面只要表现不佳,就会被笼统地归咎为“低自尊人格”在搞鬼,换句话说,是家长对孩子的照顾不周,导致了这种情况。

然而,问题的起因可能截然相反:由于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资源,从而让孩子形成了一种特权感,认为自己是整个家庭乃至世界的中心,可以在任何关系和场所中为所欲为。更糟糕的是,如果父母错误地把孩子的反常表现归咎于低自尊,那么很可能会对孩子继续过度补偿, 从而进一步助长孩子的恶劣行为,强化他们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而恶果最终会在他们步入社会或成年后集中爆发。

另外,由于整体教育制度的发达,以及各类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使得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教育,成为一门地位不断升高的“显学”。各类育儿理念通过发达的媒体渠道,不断影响家长,由于很多家长并不具备专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素养,所以就容易在接纳、消化这些育儿理念的时候,出现简单、极端化的趋势;例如,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会说,如果你对孩子各种需求和意见不大重视,没有做出及时回应,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降低,很难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当然这种意见经过媒体一简化表述,就变成了“孩子的感觉最重要!”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误导,让许多本来已经对孩子做出充足回应的家长以为自己还做得不够,从而继续追加投入,反而让自己的亲子关系变成了不健康的过度养育。

那么,在父母过度养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到底有哪些问题呢?作者洛克就使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叫“盆景儿童”。

盆景,大家都知道,是用来装饰居室或者庭院的家养植物,被种植在不大的容器里,经常被修剪,以适应主人的审美和环境;盆景根系浅薄,生命力非常脆弱,难以经受气候变动,一旦离开主人的修葺和照顾就会枯萎死亡。

而“盆景儿童”,顾名思义,就如同盆景一样,高度依赖主人,也就是父母的照料。父母如同修剪盆景一样,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做出种种干预和规划。这些都导致“盆景儿童”在进入社会后无所适从,因为他们在独立生活后会发现其他人不会像父母那样时刻关注和照顾自己,而“盆景儿童”则早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路径:如果缺乏这种无时不在的关心,他们将陷入崩溃,无法生存。

洛克结合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给我们列举了“盆景儿童”的种种缺陷。

首先是生活自理能力差,过度依赖父母和他人。

其次,是心理弹性差。由于父母包揽一切,“盆景儿童”缺乏面对挫折的机会,当然也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心理调适能力,一点小小的不顺就能让他们深受打击,自我价值感严重受挫,难以恢复。

第三,是持续的焦虑和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倾向。

最后,是孩子由于家长的过度投入,而产生了一种特权感,认为不仅是父母,所有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一旦孩子在过度养育下,变成了“盆景儿童”,那么亲子关系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同时在伤害家长和孩子。

作者在咨询工作中就遇到了无数被困在这种不健康关系中,每天互相伤害,又纠葛缠绕的父母和孩子。

比如,一对父母抱怨说,自己年仅4岁的儿子阿隆,已经在用情感勒索掌控全家,想让阿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讨价还价,给他额外的奖励,而且阿隆的“要价”越来越高:在游乐场里多玩十分钟,买一个冰激凌,诸如此类。还有一对父母,说他们18岁的女儿黛西已经从大学退学,在家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什么家务也不做,沉迷于社交网络和电子产品;父母一旦建议她重返学校或者找份工作,孩子就暴跳如雷,找出一大堆理由拒绝,还斥责父母“不懂自己”。

(下接第二部分,如何才能实现“适度养育”?)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21552
推荐日记
《亲子日记 59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23.9.16星期六》
《不知不觉孩子长大了》
《1》
《星期六》
《日常生活小记——饭后溜达》
《小》
《进步的周六早上》
《快乐星期六》
《周五随记(第376篇)》
《奋斗三年》
《亲子日记第613篇》
《快乐学习》
《第758篇》
《亲子日记,158篇。小惬意》
《2023年9月16日(第87篇)》
《(亲子日记4)练习书法(婉婷)》
《311》
《亲子日记》
《心逸今天修牙了》
《(189)改错字》
《做人之根本》
《随手记》
《自由》
《2023.9.13日第565篇 感恩(三)来自千里之外的关爱》
《日记》
《我的武轩长大了》
《亲子日记第四十六篇》
《 亲子日记》
《妈妈的爱》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