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好久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每天都有各种的理由和借口,孩子小,事情多,家庭琐事缠身等等等等。但是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这一天下来都干了什么的时候,大脑又一片空白…
今天 ,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一读书时,又发现书忘在学校里了,哎,这脑子。最后,还是同事救急,拍照发给了我。
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序言及引言部分。从这两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引言部分,余部长替我们问了一个我们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目的呢?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读好书呢?这是一个令人引发思考的问题。余部长还提出:教师教书,要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学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扎实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的和艰难的、成功的、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精的日志,有优良的品质。所以说,不能“唯分”才是王道。余部长说出了当前教育教育系统的一个尴尬的问题,素质教育是想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很多考评机制,还是以分数、以成绩、以升学率来评定一个学校、一个老师的优劣、好坏。这也是当下教育为什么还没有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的一大原因。
在引言部分,李镇西老师说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是: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体制。其中,他说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他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是苏姆霍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我相信每一个老师都会去读苏姆霍林斯基的书,因为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真的是教育界的教母级别的人物,他的很多思想在现在都是很超前的,是需要我们老师去认真读,认真思考,认真学习的一些教育理念。李镇西老师对苏姆霍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通俗的论证的一些教育观点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他说,苏姆霍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是,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理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苏姆霍林斯基还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的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这不正是我们现在说的因材施教吗?
最后,李振西老师将苏姆霍林斯基的教育观点归结为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育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新教育的口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吗?而在1998年,在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之时,李老师已经开启了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第一次有意识的、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尽管未来班教育模式也有缺陷,但是也已是有了素质教育的初步模型。所以,李振西老师真的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人。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