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嘲笑自己的妈妈年纪一大把,有公主病:“就你这种人,值得宠吗?人家公主都是多岁的时候,你这都40多岁的人了,都快成老太太了。你这公主早贬值了。”
有的孩子嫌弃自己妈妈不会挣钱“你啥都没有,就有个颜值,照这么有钱的老公,要不你都没法活,你都这么.....你还管我。”
有的嫌弃妈妈吃得太胖,在家直呼妈妈为熊大的:“又胖,又不会打扮自己,熊大比肥猪好听多了。”
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孩子。当妈妈穿着漂亮的衣服接他放学时,他超级开心:“当时你都发着光,我一眼就看到你啦!”当妈妈说打扮浪费时间,不能给他做饭了,孩子反而问起来妈妈的感受:“你做饭开心还是漂亮开心?”还给出了解决方案,去姥姥家吃或者点外卖。妈妈又说自己年纪不小,衣服有点可爱了,孩子的回应却很甜:“你本来就可爱”
同样是亲生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能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有些孩子却对妈妈的态度却像仇人一样呢?
总结下来,就是模仿、学习。
爸爸尊重妻子,孩子就会欣赏妈妈多一点。
相反,爸爸或者家里其他成员嫌弃妻子,孩子对妈妈的爱会少几分。
家庭成员如何跟妈妈相处,决定了孩子如何对待妈妈。
孩子对家庭氛围的观察十分强。
当做饭打扫卫生、赡养老人、看护孩子成为女性无法挣脱的“天职”。
一个在家里长期被打压、不准犯错的妈妈,怎么能激起孩子尊重的心理?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年幼时期形成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
有一位父亲去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里生活一段时间,临出发前,他特别兴奋,自从女儿结婚后,就再也没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他十分好奇女儿现在过得如何,是不是被女婿捧在手心里。
满怀着好奇心到了之后,他却大失所望。
女儿生活并不轻松,要工作的同时,还承包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
下班之后,不仅要忙着领导要求加急处理的事情,还要忙着正在火上煮着的饭。
而自己的女婿,心安理得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眼前的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
他本想告诉女儿,要懂得跟另一半分担家务,不能一个人包揽,会累坏身体。
却转念忍住这些话,因为,他在女婿身上看到了原来的自己:妻子忙前忙后,自己无动于衷。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曾将那些他逃避的事情,如今竟落在了女儿的头上。
如果当时他能多体谅下妻子,或许女儿就不会认为做家务是女性理所当然的本质义乌。
他能比现在更加幸福。
对于男孩来讲,父亲的样子大概率决定了他未来的样子。对女孩来讲,父亲是择偶对另一半标准的重要对标。
父亲的一言一行,是孩子人生下半场的参照物。
一位教育家说过:你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爱自己的妻子。
比缺席的爸爸更可怕的是冷落妻子的爸爸。
一个感受不到赞美和爱的人,向外伸展滋养家时,会变得不安、焦虑、没有自信。
而最大受害者,则是孩子。
温暖有爱的家,远比只会埋怨指责的家,更能养出有同理心、阳光向上的孩子。
有句话说: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妻子好,妈妈好,才能事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