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玥感冒快一周了,已经四天没去幼儿园。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宅家的日子或许有些枯燥乏味。这个时候,情绪尤为敏感,格外黏妈妈。
昨天晚上,睡觉前不停地念叨:“明天我要跟着妈妈,我就要跟妈妈在一起。”我肯定不答应,郑重地回复她:“当然不行,妈妈还得上课呢。”
“可是我就想妈妈,我必须跟妈妈在一起。”她坚定的语气丝毫没有妥协。
“不行啊,等你放寒假再领着你。”我也坚持自己的立场。
“就这么说定了,明天妈妈领着我。”于玥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有点哽咽。
作为妈妈,是见不得自己的孩子有这种情绪的。我着实心软了,它触碰了我心底软软的疼。尽管如此,我仍旧没有一点允诺的语气。
可是,于玥就这样重复着刚刚说起的那几句话,眼睛越来越红,语气越来越柔,幽怨中透露着哀求。她只想等到我给她的肯定答复,我的一句“明天再说吧”都无济于事。
看到她的这个样子,我真的是于心不忍。只说一句:“那玥玥听话,咱睡觉吧。”
伴着她的一句“妈妈明天领着我”的总结,我们之间持续了快要一个小时的简单谈话总算结束。
今天早上,于玥早早醒来。或许是有所挂念在心头,第一句话便是喊妈妈。
谈不上是被她的“苦肉计”所感动,真的是心疼她的这种想妈妈的状态。我相信,心情好,免疫力会更强,感冒也会好得更快。所以,我答应她,早上送她去奶奶家,下午带她去妈妈的学校。她觉得有盼头了,希望就在眼前,立马兴高采烈,开心得蹦蹦跳跳,像只可爱的小兔子。
午饭后,如她所愿,我带她去学校,只为她一个下午可以和妈妈在一起。去学校的路上,正是一点半的午睡时间,有点困乏的她,打着盹,忍着睡意,坐在她的安全小座椅上,一点没睡。虽然还是个小孩子,却也懂得意志控制自己,我真心给她点赞,也真的被她感动。
刚到学校,跟一个熟悉的交好的老师玩得不亦乐乎。第二节课,我要去七年级八班上课。她抱着她的一摞绘本和几张纸、一支笔,跟在我后面。走进教室,我找了一个凳子把她安排在过道中间,靠着一个小姐姐坐着。
我一如往常地讲着我的生物课,趁着学生记笔记时看几眼于玥。她一直安静地坐在那里,或是翻翻书,或是在纸上随便划写。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她也扭头看看学生。
下课铃响了,一节课,45分钟,于玥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学生走出教室集合做操,于玥依然淡定地坐在那里。我走过去喊她下课,拉着她柔软的小手走出教室。
“我们去办公室放下书,就下楼活动。”结束了今天的课,感觉格外放松,我笑着对她说。
“太好了,妈妈。”她更开心啦。
一个下午,于玥都是极为开心的。不只是因为可以酣畅淋漓地玩,更是因为可以有妈妈在身边陪着。
或许,一个小孩子,总会在某个时期,格外依恋自己的妈妈。我们的态度,不该只是责骂,更该是理解与陪伴。多陪她说,多陪她玩。
“下个周一,你的感冒就彻底好了,妈妈送你去上幼儿园。”回家路上,我这么跟她说。
“好哒,妈妈。”她爽朗地回答。
我欣慰地笑了,喜欢她现在的这种积极状态,不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或许孩子的某种幽怨地哭,可以通过能够达成的目标来释放。
有时候,跟着妈妈去“上学”,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