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小雨
亲子日记第(2074)天
李攀+7.6李可心妈妈
《父母规》诵读第1077天
秋天的雨比较缠绵,听着淅淅沥沥的雨悄悄的落下,似乎感知它像一把钥匙,在一次次尝试打开冬天的大门。一场秋雨一场寒,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又要逐渐添加衣物了。
最近我爸又开始输液了,前几天弟妹发了个图片,看着检查结果,应该是又有些头晕一类的。现在家里就是我爸爸我娘和弟妹,(侄子去青岛上学,侄女初中开始住校)平时我爸身体尚可时,他会照顾着我娘,基本是只要不睡着就要骑车子到处转悠才行,他一不舒服了就难了,住院去输液是不行的,都是白天带着我娘到处溜达,晚饭后让我弟妹推着车子带着我娘,他再去诊所打针……唉,每次遇到这情况,我都感觉心里很难受,为了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我爸抗下了太多!打针的时间是根据那个医生大叔的开门时间来定的,但是一想到大晚上的他自己去打针,弟妹推着三轮车带着我娘满街溜达的场景,还是会难受。家有病号的苦楚,也只有亲身体会过才会明白吧。希望全天下父母都能健康活到老!更希望都是头脑清醒的活到老,因为老人的头脑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是自己活在了另一个空间!他们有自己臆想出来的情景,本来就很狂躁了,再发现其他人都没在他的空间内,他也就会更加狂躁不适……关注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关注大家的脑部健康更重要。
秋天绵绵,凉意嗖嗖的,昨天刚过了秋分节气,今天的雨再一加持,深秋的感觉立马就来了。习惯了窗户大开的我们,也终于想起来需要关好窗户了。嘿嘿,隐约想到了寒意凛冽的冬天。
这两天在视频上看到广饶一中的绝佳战绩了!一中参加化学竞赛的学子们有四十几人获得了省一等奖!位居全省第一名!一个县域高中,生源并不算特别好的情况下,学校化学竟赛能出来这么好的成绩,肯定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孩子们的辛苦努力!只要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就一定有人获得国家级比赛的一等奖,进入国家队的孩子也就是走进了清北的大门了!在该努力的年纪,孩子们努力拼搏在学习的路上,到了他们的未来,他们一定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加油孩子们!
明天就开始新的一周了,听闺女说国庆节以后不长时间,就会安排月考,为孩子们的学习做个小检测。每天早上看着孩子们走进学校,貌似都淡定的狠,想来都是心中有数哦。学习这事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跟着老师的节奏走,那么步间距基本就能够符合各自的“步子”大小,但是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有人开小差没跟上老师的节奏,那么他就有可能漏下了一步,那么想保持原有的步调,就需要他大跳一脚!其中需要多么用力可就要看孩子的情况了。其实只间隔了一步都还是比较容易追赶的情况呢,怕就怕间隔的步数越来越多!所以在孩子们学习的路上,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耐心的跟着孩子往前走,适时提醒,亲情陪伴,才能有底气静待花开。
睡前思考:长如何沟通,才能培养自律的孩子?
该闭嘴时闭嘴,是父母最高级的修养
有句话说得好:“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再好心的话语和教导,如果过了度,照样会变成伤人的荆棘,刺在孩子心头。
养孩子这几年,我越来越能够体会一个道理:
为人父母,会说话是本事,但懂得闭嘴,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①当孩子专注时,请闭嘴,别让陪伴变成了“干扰”
一位班主任曾经在演讲中,分享过一个得意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从小就是学霸,不管什么科目,成绩总是能够名列前茅。
班主任曾让他妈妈在家长会上分享“教育心得”:
“我们其实什么都没做,就是平时在家里尽量少说话,不干涉,不打扰。做父母的,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托举了。”
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成长。
②当孩子想尝试时,请闭嘴,别让担心变成“诅咒”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当父母因为过度担心,而总是用一些消极的语言不断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后,就会让孩子的大脑不自觉向这种暗示靠拢。
那么,这些担忧就会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最后“怕什么,来什么”。
想成就孩子,还是毁掉孩子,全看父母的嘴。
③当孩子犯错时,请闭嘴别让焦虑阻碍了成长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街上买花,5岁小男孩想用丝带在花束上打个蝴蝶结,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着孩子开骂,可作家却安慰小男孩:“慢慢来,不着急。”
后来她在书里写道: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难,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不急于替孩子纠错,允许孩子试错。
2. 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比唠叨100遍管用
为人父母,与其跟孩子唠叨100句,不如放手让孩子承担一次结果。
这件事越早,孩子付出的代价就越小,这件事越晚,孩子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身边有位妈妈,儿子是北京大学硕士,女儿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可以说是教子有方。
问到教育孩子的方法,这位妈妈给我讲了个故事:
“我家孩子2年级的时候,需要人盯着才会写作业,有一次我出差,孩子开心坏了,接连几天的作业都没做。
谁想孩子周五去学校,被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老师还要找家长检讨。”
我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那你不得气死啊?”
她笑着说:“不不不,我很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至此以后,他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再没让我操心过。”
“就这么简单吗?”
“对,我们现在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但是在孩子小时候,适当地让他承担后果,对未来有深远的帮助。
好鼓不用重锤,好马不用鞭催,聪明的孩子,只要经历一两次,被点拨一下就明白了。”
对比想到曾经的我,不觉间有了些顿悟:
我唠叨了孩子100遍“快点,要迟到了”,孩子从未体验过“迟到”被罚站的经历;
我每天都在重复“赶紧写作业”,孩子从未体会过“欠交作业”到底有何后果;
我反复叮嘱“今天多穿点”,孩子不了解“少穿感冒”的难受经历……
没经历过,自然也就不害怕。就好比从来没吃过辣椒的人,就知道辣椒“辣”吗?
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在《父母·挑战》里说的:
“对于孩子而言,只有扰乱社会秩序所带来的自然后果,才能让他真正学会社会适应。”
父母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是一种本事。
但很多父母,包括我在内,我们都舍不得,但不愿意让孩子在小事上负责任,大事来临,孩子更吃亏。
罪大恶极的孙小果就是典型的例子。
从小缺乏管教的他,就开始到处惹事,打架斗殴,无恶不作。而母亲出于补偿心理,利用职务之便,一度溺爱。
谁想,1994年孙小果因强奸锒铛入狱,1998年孙小果因强奸、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刑,令人唏嘘。
不愿意让孩子为“小错误”承担后果,未来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说:
“爱是易碎品,用力过猛,易酿成悲剧。用错了方式,你的爱可能变成了孩子最大的受伤来源。”
有些话,父母说得越多,孩子离你越远。
为人父母,我们注定要学会闭嘴和放手。
我们放下焦虑,孩子才有时间成长。
我们退后一步,孩子才有空间发展。
毕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
没有立竿见影的教育,只有跌跌撞撞的成长。
日记末尾跟孩子们说一句:“妈妈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