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博上又看到一位别人家的爸爸,分享了自己和女儿8年的运动视频。
女儿6个月坐在婴儿车里的时候,他就在女儿面前练武。
小小的孩子静静地观看,默默地记忆着爸爸的动作。
稍大一些后,她开始模仿爸爸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如今,女孩8岁了,已经学了不少专业动作,一整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
爸爸表示,武术见证了女儿的成长,让女儿在童年养成运动的习惯,是送给女儿最宝贵的人生礼物。
这样一位有责任心、乐于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不知道羡慕了多少人。
网友纷纷评论:“这位爸爸真帅,这才是爱与责任!”“好棒的爸爸和女儿啊,莫名地感动和羡慕!”
范津在书中写到说:
父亲最大的使命,不是制造一个生命,而是去陪伴一个生命,让他在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爸爸的每一次陪伴,都会牢牢印刻在孩子的记忆里面
爸爸的每次示范引领,都会为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有爸爸积极参与的童年,能给孩子治愈一生的力量。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缺席的爸爸
还记得央视热播剧《大考》中的男孩潘小宣吗?
他是个富二代,物质生活相当富足,最新的科技产品,最潮的服装,花不完的零花钱,他都应有尽有,不知道羡慕坏了多少同龄人。
可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心理测试中,他却被判定为轻度抑郁症。
原来这个表面嘻嘻哈哈、大大咧咧,不愁吃穿用度的男孩,也有不少不为人知的忧伤黯然的时刻。
而潘小宣之所以如此,与他的爸爸关系很大。
潘爸爸离婚后,又重新组建家庭,整日忙着做生意、挣大钱,根本无暇管儿子。
尤其发生疫情之后,潘小宣内心恐惧,他期待爸爸能在他身边,给他安慰和力量。
但是潘爸爸迅速躲到国外,只是嘱咐儿子不用为学习发愁,将来可以轻松去国外上大学。
潘小宣内心的苦楚无人诉说,难过时就划伤胳膊,用身体上的伤痛来缓解心理上的孤独。
老师多次打电话让潘爸爸多关心关心孩子,潘爸爸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一味强调,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他很放心,让老师严格教育。
就算老师告知他儿子得了抑郁症,他还是一脸不可思议,觉得这纯纯是儿子闲出来的毛病。
爸爸是教养孩子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缺席的爸爸。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报道。
杭州有个小男孩叫小杰,他离家出走后彻夜未归。民警和家属寻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7点才找到小杰。
被问及出走原因,小杰的回答出人意料。他实在受不了爸爸在家的所作所为,才想离开爸爸出门去找妈妈。
小杰抱怨说:“爸爸在家不是玩游戏就是刷短视频,家里躺躺、骂骂人,从来不做家务,也不管他的作业。想找爸爸玩一会,爸爸总是不耐烦地说忙着呢,没空。”
心理专家胡慎之说:
“家庭的架构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如果父亲没有发挥父亲的职能,那房子的某一部分肯定是要坍塌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只能空余悔恨。在有效期限内,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教育,是每位爸爸该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能陪伴、正能量的爸爸是孩子最好的学区房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妈妈的作用是提供安全感,爸爸则是孩子各项重要能力和价值观形成的榜样。爸爸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三观,能陪伴、正能量的爸爸可以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
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自信,也更优秀,走向社会后会更容易成功。
因为父亲可以从男人的角度,教给孩子责任和担当、自立和自强、宽容和善良,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