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举措。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促就业、防失业面临一定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青年就业难题、助推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经济换挡变速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效应、就业效应更加凸显。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挥职业教育的就业促进作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篇即提出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促进就业创业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当突出就业导向;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些举措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将职业教育与促进就业的关系拉得更近、理得更顺,为发挥好职业教育的就业促进功能提供了科学引导和坚实保障。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当前,办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也相对滞后于日新月异变化的产业发展态势。比如,2022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和134个绿色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更新需要一定时间,加之新设专业优质教学能力生成周期较长,职业教育目前对这些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尚不能有效满足。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