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一天,不出所料,闺女早早的起来东翻西找,我虽然睡得迷迷糊糊,但是也能猜到她肯定是在找手机。想着今天中秋节,找到就让她玩一会也无妨,平时上学时候手机都被收起来,假期可以放松一下。
但是玩不是白玩的,小孩子本身就没有啥自律性,手机交给她她能玩到昏天暗地不知时间,所以,每次玩手机,都要交换条件。
今天和她谈了半天,手机可以交给她,条件是:48个音标写20遍,英语一二单元单词写三遍。然后刷鞋叠衣服拖地。看起来很多,实操起来也就两个小时的功夫,剩余的时间她可以愉快的和爱机呆在一起了。
她满心欢喜的接受,捧着手机回家了。这样的谈判其实我觉得挺好,以前因为玩手机发过火动过手,但是她不仅不服,还经常偷偷摸摸的跑到她爷爷奶奶家拿他们的手机玩。这样在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互换,起码可以光明正大的玩。
下午六点回家后,看到了我预料的场景:所有谈好的事情她一件没做!呵呵,很好,我说因为你不遵守规则,手机被没收了!
理直气壮的感觉真好!
她笑嘻嘻的回应,“我以为你和平常一样得9点多回来,我打算6点开始干的,我马上就干!”
“好的,但是今天是中秋节,要去奶奶家吃饭,即使你刚刚吃过了,也得去!中秋节就是团圆的,一家人必须呆一起!你没完成的事情,吃完饭之后再做。”
她倒也不反对,顺当的跟着去了。
吃完饭回来,不用我说,自个儿挺自觉的,又是叠衣服又是刷鞋子,为了明天能继续玩手机,很是本分的按约定来。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孩子心里也有一杆秤,一边是她想要的,一边是她需要做的,她现在还小,不懂得调节这两边的平衡。父母的作用,就是把这杆秤上的砝码重量给调匀了,正确引导她需要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